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

时间:2025-11-26 16:52:12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1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桃花源记》中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陶渊明《桃花源记》一个人人幸福快乐,个个相处融洽的理想社会。在秦汉以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已经对这样的时代进行了论述,先哲们把这样理想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

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4)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学生齐读第1句,速背。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

3.提问: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此处隐藏7602个字……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5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设想】

1、布置一课时。

2、方法:诵读、讨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掌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考虑: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宁和平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 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 选贤与能:通“举”

⑶ 讲信修睦:培养

⑷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 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 皆有所养:供养

⑺ 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 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 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 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 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 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 本文论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 “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 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布置,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证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 人人都能丰衣足食。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和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效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一起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实际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协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论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 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标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 “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 “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 “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 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实际,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珍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考虑:“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