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5-09-26 16:52:16
《瓦尔登湖》读后感(锦集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锦集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瓦尔登湖》读后感1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梭罗

这本书记录了梭罗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的过程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澄明、宁静、素雅的世界。

梭罗仿佛是自然的孩子,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静静地思考,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甚至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

书中大面积铺陈对乡村生活的描述,这个词在人们头顶生活的重压、稍得喘息片刻时反复被提及,陶潜的归园田居成了现代人的想得却不可得。许多人利用假期在春日的余晖下去乡间小路散步,观赏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涧小溪,游览溪边枯黄的野草和朦胧的冰凌。最享受的应当是乡村晴天的傍晚,特有的炊烟袅袅,晚饭后在低矮围墙里的院子里闲晃,鼻尖是干爽的凉意。听歌手唱着蜉蝣,看月牙,看星星连成一片的苍穹,以及挂在树梢和藏在林子里的太阳。如今,人们或许只能把那份淡泊宁静的向往与追求留在心里,在阅读中体会那种安详静谧的意境,不失为一种归于纯粹的自我享受。

对此,梭罗从书中走出,带领着我们,走向那片湖畔。他常常独自来到林中漫步,感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广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些独处的时光,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切,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我们认识自己,和自己心灵交流的珍贵时刻。

他还提到很重要的一个部分:阅读。“珍惜时间在你人生中划过的痕迹”,本书郑重其事,向人们真诚陈说。而阅读,是对时间最好的描摹和增色。阅读好书,阅读蕴藏着真挚精神的.真诚的书,是一种高尚的锻炼,会使读者获得比当前受到推崇的做法更好的锻炼,这需要接受像运动员那样的训练,一生锲而不舍地献给这个目标。书本是经过深思熟虑、含蓄地写下来的,阅读时也应如此。

它在网上被亲切地调侃为“奇效抗失眠读物”,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来它是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是属于一个人的书,要心无杂念地去捧读,心如止水地思考,才能懂得这样做的好处。书中隽语不断迭出,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的心灵的荒原,冲淡通俗,只余留清新的香气。

一切大悲大喜都会过去,倒映在瓦尔登湖上的只有这些静默的阅读、思考和劳作。背身喧嚣,返璞归真,拾级而上即心之所向。

《瓦尔登湖》读后感2

一湖水,周围密集的绿色植被,这一连串的景象都会让你心如清澈的镜面,去审视周围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会立马想到之景象描写的词汇。这也是当初借《瓦尔登湖》一书时的想法。但,当我翻开书页去感受这湖水带来的优美文字时,发现里面的描写并不局限于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过景物引伸出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和见解。

“为什么一桶水很快就会变臭,而冻成冰以后就会永远保持新鲜?人们常说,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间的不同”特别喜欢这句话,这类的句子在整本书中占据大多数。

其实,一本描写景物的书,可以将景物切入到类式上句话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并不仅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谓的写景,就是一个虚托,托出作者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意愿。

用一年多的时间居住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一种无忧的生活也许或带来不同凡响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里,始终坚信一种独立和个性的宣扬,所以他这段经历,可以说应该是一种生活上的体验,出于对世态不满,或对当时政府各繁琐事情的抗议。这种抗议和发泄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是在顺应大势。

全书共有18章,虽然围绕瓦尔登湖来写,可文章常常将你带到另一个境界中,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哲理。“如果我终生像只蜘蛛一样,被禁闭在阁楼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对我来说,世界就还是那么大”,这种思想境界不仅与身体局限的思考,让我不由联想到的是一个人该如何将自己与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万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动物都在这片土壤中生长,而这片土壤是为了整个生灵而筑,可人类的残忍和自私,捕杀和砍伐,在书中作者是严厉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猎人是怎样残杀动物的经历,也可以看到某某庄主为获利乱砍乱伐,甚而作者用了极其严厉的诅咒来发泄不满。瓦尔登湖随着环境破坏渐渐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时,感慨这本书的存活。

多少年来,人们对环境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影响,至今已无法弥补。就像书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把时间消耗在弥补失去的机会上,我们称之为尽责”尽责与弥补间的差异就是一个是犯错在先,另一个是预防及时。错误所留下的.痕迹无法磨灭,但人又无法避免或完美达成。

一切进步都是在悔恨与过失中结晶总结,所以对于曾经犯下的错,只有靠弥补。思维跳跃在地平线上,湖水波涛翻滚,人的思想也一样,瓦尔登湖置身于地球与天空中,共享着人类和宇宙的颜色,在蓝、绿间转化,又融合。

阳光不再仅仅是照耀光芒的发光体,就像瓦尔登湖的水,他的美丽永远存留在每一位读者心中,闭上眼就能听到他的声音和丝丝惬语的震动,因为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镜照耀进阳光,也照耀进最纯洁的物体。

《瓦尔登湖》读后感3

我在一排排书架之间徘徊,当看到这本《瓦尔登湖》时,心中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

当我再次捧起这本书时,正是午后,我坐在火炉旁,看着灰尘在阳光里跳舞,四周很安静,心里很安静。

对于《瓦尔登湖》,前人作有精彩评论:乔治?艾略特说《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脱俗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E.B.怀特也说当所有人都不知不觉寻找从完全失控的世界中避开的隐居地时,他(梭罗)在康科德林中的房屋就是个避风港。

小王子说,如果爱上你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幸福,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

我们无法给幸福定义。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有家知名网站做了一项测验,题目只有一个:你认为梭罗幸福吗?结果从反馈的信息来看,有近六成的人认为他是幸福的。

是啊,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该是多么幸福!有多少人为自己现有的生活而心甘情愿呢?可能正因为如此才有那么多人羡慕梭罗吧?

《瓦尔登湖》,一本一百五十年畅销不衰的绿色心灵圣经,它的作者—梭罗,更是被誉为感悟大地诗意,实践自然人生的文化巨匠。

在这本书中,梭罗带我们走进他的真实生活:他为了证明 ……此处隐藏10459个字……复归平静和安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园牧歌。这难道不是一种和谐吗?在这部书里,我不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静静地体会那份心境。为何我们经常看到佛教讲究的闭关清修,就是要在心灵的锻造上达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炼得到了升华,那么不管你从事何等事务,不管你在何种环境当中生活和生存,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我们拜读《瓦尔登湖》不是要求每个人都重返自然界,每个人都复归到原始状态当中过茹毛饮血的生活,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但我们需要的是那种在自然当中修炼出来的心态,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就是在喧哗与躁动的世界当中同样可以寻求到那份平和与宁静,同样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此时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样的一个口号的科学与合理性。我们实在是需要这样的和谐了。当然如果要求谁都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自律,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但在读了《瓦尔登湖》之后,的确感到这是提高自身在这方面修炼的很好的途径。如果你还没拜读过此书,或者你还在经常对烦躁的都市无可奈何之时,不妨看看此书,我想它能暂时让你忘却身边的烦恼,让你的心态平和下来。当然必须在夜深人静之时拜读才有此效果。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连续不断的雨从灰沉沉的空中压下。霎时,世界电闪雷鸣,一片漆黑,心久久不能平静。索性抓起来几个月前随手丢弃的一本“废书”,心有旁骛地翻看。然而从第一眼起,便是无法割舍了的。

合上《瓦尔登湖》,雨稀疏不少,一股淡淡的墨香夹杂着清新的湖水气息向四周漫开。各式的墨绿,青绿,宝石蓝,水印般地勾勒出瓦尔登湖的轮廓。同样,慢慢,慢慢地,书主梭罗内心的感情也沉淀在这样一本书中。与其说湖的美丽,倒不如说她美得寂寥,幽深。世人甚少踏入的地方,却是返璞归真的圣地。在那里,亲临自然,身心舒畅;隐居避世,寻得安详;纵观天地,思索人生……

正如我在一日暴风雨之间,有闲心接受从前反感的一本书,只有当一切都暗下来了,静下来了,才能读懂落日的美。我们对朝阳司空见惯,以至于当一载星辉来临的时候,反倒眼生。世间的事情也是一样,看惯了,自然不觉得惊奇。以至于它是个错误,人们也被刺眼的阳光征服,无法分辨是真是假,是对是错,是劫是缘。一时的沦陷或许会造成终生遗憾,只因光束过后,一切照旧,不会也不可能留下任何变化,却会深深,深深地扎根在你心,在你的脑海飘浮。记不起从哪儿看来的句子,大抵是这个意思:莲花固然好,我却愿化身为莲心。虽然清苦,也不耀眼,但若无莲心则断然不会有莲。如此醒目的字眼,这般警醒的头脑,当真叫人叹服!

再读《瓦尔登湖》,距上次和她分别,已有半载。深秋的夜晚,不时刮来几阵刺骨的.寒风,反而清醒头脑。我开始着重关注梭罗书中所描述的美好自然:水天一色的碧水清波和偶然贪看的无名候鸟,变化分明的季节树林和前人留下的默默痕迹。呵!生活就是这般孩子气。有些人费尽心思,博闻广记,力求做到对自然无一不晓,却自始至终都在苦恼难如登天,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无心之人,却仅仅在春晨荷叶上残留的几滴露水,夏末树上贪玩的几声蝉鸣,深秋赤红明艳的片片枫叶,冬至烧纸祈福的寥寥余烟中,刹那领悟了整个宇宙。

刚去了一趟青海。惊人的海拔和不适的高原反应并没有挡住我们前行的步伐。直到车子猛然一拐,所有人往前倾,才发觉刚才包围我们的,还是绵绵不绝的牧场,现在竟转到了丹霞地貌!我们一行人极力要求在高速公路上毅然下车,抚摸着路旁的石灰岩,正如一群孩子依偎在母亲身旁。这究竟是土还是石头?——土的颜色,石头的质感。常年裸露的土层上也冒出了星星点点的植被。远方的丹霞地貌,还有黑不见底的窑洞和神秘莫测的小道,歪歪斜斜名地从山上绕道山下。这就让我的思绪转到了《瓦尔登湖》里那些不知的史前小道。还据说是一个名叫瓦尔登的人来到这里,故得名瓦尔登湖。太多事烦扰我们多时了,倒不如选择亲近自然,可谓开卷有益。

雨,随时会下,但心中的雨点,却因我们的思绪而变。今日,记回忆录一篇,愿时时给予指点与启发。当你送去一阵春风,他人亦会为你送来一夜好梦。也勿要为错误的决定惋惜太久,正如篇末所述:太阳只不过是一颗启明星!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我们每一天努力地忙碌,用力的生活,却总在不知不觉间遗失了什么。这是隐居者的寂寞日记,却将浮世与人生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有时候我只是需要一颗静下来的心。”让我们一起感悟隐居者的生活道理吧。

亨利.戴维.梭罗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只有当你完全静下心来,你才能读懂其中的真意。许多篇页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般纯洁透明;亦如山林中茂密翠绿;也有一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以启示。

这本书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同学给我推荐的,而我花了一周的时间读完。读完后只感觉内心的平静和恬淡,读着它,你仿佛听到了心灵中纯净的声音,精神上的升华。

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是:“清晨就是我醒来时,心中有一个黎明的感觉。”人应该如何去面对生活?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寻的问题。有人说,人生必须要有目标,不然就如同行尸走肉般;也有人说,人生苦短,每天过的开心快乐就足够;更有人说,人生必须要努力拼搏,使自己取得成功,为这历史留下璀璨的一笔。但与亨利.戴维.梭罗相比,这些想法显然不够深刻,也没能切中要害。因为在他看来,人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

1817年,梭罗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那时的康科德镇与美国其它地区一样,已经开始了工业化的道路。而在这个过程中,梭罗曾见过也曾读到过有关劳苦大众建造桥路、饱受剥削的情况,也为康科德日渐被摧毁的自然资源和本土文化而感到痛心和愤慨。于是梭罗一个人,一把斧子,毅然的走到了森林深处,同年七月份,一座小木屋在瓦尔登湖建立,而梭罗也开始了他三年的隐居生活。

“人类在过着安静而绝望的生活。”这是梭罗对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在工业化道路上碌碌生活的人评价。在他看来,“那些在店铺、公事房、田野中到处可见的人们,仿佛都在赎罪一样,从事着成千种惊人的苦役”,而他们“除了做一架机器之外,没时机来做别的”。梭罗的见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大多数人,哪怕是当前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我们,也正在处于那种绝望的生活状态。除了基本的衣食住行,还有无休止的生活欲望,它们就像一股汹涌的`暗流波浪,将我们冲击得站不稳脚跟,以至于每天只能跌跌撞撞地奔波,却无法找到自我存在的真实价值。

正是为了走出这种生活怪圈,梭罗决心去寻找人生的最高准则。并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实现了这一愿望。

这种避让现代文明,到瓦尔登湖畔做“隐士”的行为,让很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的人一度认为他是在哗众取宠。但是在日记中,梭罗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说他并不想完全从社会中脱离,也不是要去冒险或者做苦行僧,而是要在文明的深处探寻一种原始的生活。他想尝试直面生活,“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

一些评论家指出的,梭罗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他从自然中领悟到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注重精神的富有与崇高,物质部分并不重要,奢华的生活甚至有害。

《《瓦尔登湖》读后感(锦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