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时间:2025-10-05 10:13:07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1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

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

2、顺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板书:“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因斯坦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世界上是没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须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看看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是怎样从天才变成常人的。

二、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补充: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扫除读音障碍,教师范读。

①、重点词语:

隶lì扳pān谒yè

邑yì矣yǐ泯mǐn

称chēn卒zú焉yān

耶yé为wéi夫fú

②、朗读节奏: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朗读情感: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点评

提问:作者对方仲永应该是什么情感?从哪可看出作者的这一情感?

(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伤”是“哀伤”之意,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学生再读最后一段)

2、熟读课文,结合注解扫除理解障碍。

①、明确重点词语词义:

世隶耕隶:未尝识书具尝:

并自为其名为:指物作诗立就就: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或以钱币求之或:

环谒于邑人环谒: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泯然众人矣泯然:

②、明确词类活用:

邑人奇之: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父利其然也:利:

四、复述故事

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再请三位学生逐段翻译课文

二、词语归类

之:

(1)忽啼求之:(2)借旁近与之:

(3)余闻之也久:(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于:

①环谒于邑人:(2)于舅家见之: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⑤父利其然也:

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

1.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点明仲永才能衰退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是哪句?

明确:三个句子是:幼年时,“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后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最后,”“泯然众人矣”。

点明仲永才能衰退主要原因的句子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三个阶段中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年阶段详写。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小结: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五岁时)幼年天资聪明异、奇(详)

(十二、三岁时)少年才能衰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略)

(又七年)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2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出示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前学过他的诗,谁能背诵一首)

文题含义:伤:哀伤,叹惜。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谒:扳:称: 泯: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3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此处隐藏2012个字……>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伤仲永”的教学方案。我的整体思路是: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采用了诵读法、情境教学法、竞赛法及分组讨论法。这些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新课标:“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依据“三有利”原则确定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卡尔?威特1800年7月出生于哈勒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的父亲教育有方。卡尔?威特与本文中的仲永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感知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教师纠正其错误的读音和不准确的断句,例如: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③余闻之也|久。

最后再读一遍,并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其中有: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四、理解课文

让同学准备5分钟,标出不懂的或不理解的.词句,然后分别请同学起来大致翻译第一段和第二段。然后教师再在同学们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说明。再指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进行详细讲解。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全文。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和“与”,并进行归类。

3、翻译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4、预习下一篇课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