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问》教案

时间:2025-10-24 12:26:07
《学与问》教案

《学与问》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与问》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学与问》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真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多媒体

23、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养成习惯

好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讲述小哥白尼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1、出示自学要求:

(1)结合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在不懂之处做记号

1、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生词,相机正音

强健疑团殿堂日新月异

好奇翱翔探求瞬息万变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集体纠错

(3)理解词语的意思:

殿堂:指宫殿、庙宇等高大建筑物。

奥秘:奥妙神秘。

五彩缤纷:各种色彩交织在一起。

不懈探求:不松懈,坚持探索追求。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好奇: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惊奇而感兴趣。

相辅相成:相互成全配合。

强健:身体强壮。

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进步,发展很快。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活动一:说话练习

三、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

1、提问: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听写词语

活动二:引读活动

提问: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又怎么样?有了问题怎样?只要怎样?不管怎样?都可以?

自由读课文,理清脉络

练习将问题的答案连成一段话说说

以科学家哥白尼为例说一说“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今钥匙”的.含义,体会好奇的“问”是成功的铺路石的道理。

五彩缤纷的世界

跟读课文第3自然段

自由练读、同桌互读,体会小学生为了适应日新月异、

三、布置作业

活动三:讲故事

我们有问题要请教别人,拜能者为师。我们还要想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请准备把沈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提问:沈括又是怎样解开疑团的?

1、将《学与问》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搜集有关勤学好问的小故事。

3、写一件自己勤学好问的事情

瞬息万变的世界,必须随时随地拜能者为师

练习复述故事,谈自己的感想,领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意义及形成原因。

提出问题——请教好学——放在心上——亲临现场

《学与问》教案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什么是学问?

2、学与问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请五位同学分小节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节

自由读第一节,完成填空。

2、学习第二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节,思考:

(1)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那些词句反映哥白尼好奇、好问?理解:希奇古怪

(3)指导朗读

(4)小结: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学习第四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一节,完成习题。

(2)小结:课文列举沈括小时侯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呢?

4、学习第三节

自由朗读第三节,说说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收获。讨论:

(1)我们所面临的是个怎样的`世界?理解: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2)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理解:能者为师

四、课堂小结

1、分发“金钥匙”。(有关问的名言)

2、学习教育家陶行知写的关于好问的两首小诗。

五、学习生字

1、同桌互相揣摩,学习生字。

2、师生交流,学习生字。

3、描红、反馈。

以上教学设计是我镇教师优秀课评选一等奖的教学设计。

教后思考:

这是一篇议论文,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节课中,教学第四节和写字时,我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来完成作业;鼓励学生自主识字,互相交流识字方法与写字注意点,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在第三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质疑,使学生感受到了更多的学习乐趣。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我努力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互相启发,发挥了合力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都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与问》教案3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是一阐明事理的课文。

这课文提出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求得真知的观点,举出了中外著名科学家勤学好问、问思结合的事例来加以证明,给我们以深刻启发。

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这一自然段有如高屋建瓴,树起了全文的中心。第二至四 ……此处隐藏28088个字……哥白尼及其地动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知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3)沈括小时候对什么产生疑问?

理解古诗意思,知道身阔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套话,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4)沈括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回答的?

(5)后来沈括是怎样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6)从这个事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读课问。

2、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3、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写下来。

板书: 18 学与问

勤学 问思结合 养成习惯

好问

教学后记:

《学与问》教案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本文,知道问与思的密切关系,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板书学、问)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师在学与问之间板书一个与字)师: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生答)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师:我知道大家一定预习过了这篇课文,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5个自然段)那我想请5位同学分别来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读完后及时评点朗读)2、师:每一次的朗读,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全文,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很多有学问的人,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问问题,才能学到知识;学和问不能分开;)

3、小结:通过预习,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接下来,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体会课文,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明白。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为了说明这些道理,课文用了两个小故事来证实。那么我们就先看看其中的一个事例。课文先介绍了谁?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哥白尼,了解哥白尼。

2、师:请大家先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他从小爱问问题;他什么都爱问;他问的问题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

(板书:好问)

3、师:听了大家对哥白尼的介绍,你对哥白尼有什么印象呀?(勤学好问;爱提问题;留心观察;充满好奇)

4、师:是呀,哥白尼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天文学家是和他小时候的这些习惯分不开的。

5、师:你从这段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哥白尼好奇、好问的?

(小时候就喜欢问、经常缠着、世界、问这问那、省略号)

(相机读句子,注意读出哥白尼的好奇、好问。指导朗读。)

(指导理解:不懈探求、稀奇古怪)

(联系哥白尼提出的问题,理解后补充省略号中省略的内容再指名读、齐读)

6、师: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问是成功的开始;只有学会问,才能取得成功)

7、师:我想大家对这些话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了。(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四、自学第4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结:看完这段文字,你觉得沈括又是个怎样的人呢?(勤学好问;留心观察;爱动脑筋)是呀,课文中列举了沈括和哥白尼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出示第一自然段,齐读)

五、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教师导入: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它们距离我们已经有好长时间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又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又该怎么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自然段。

2、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哪几个词最能概括我们面对的.世界的特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是啊,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有新奇,有疑惑。那么,有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做?

4、自由读3自然段。问:读了这一段,你们知道可以怎么做吗?(我们应该多提问题)

5、是呀,古人云:能者为师,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书上是如何来解释它的意思的?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指名回答,然后齐读一遍)

6、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谁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这句话,说说是什么意思吗?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过渡:课文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懂得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因为(导读)我们从小应该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五、了解结构,借鉴写法

1、学完了《学与问》这篇说道理的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作者除了和我们讲道理,还举了哥白尼、沈括的两个事例介绍,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摆事实,讲道理。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

2、考考大家活学活用的本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学问两字的金匾。这家主人过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分家,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互不相让。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老二得到了有学字的半块。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见什么学什么,从不多问。几年下来,却一无所获。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

各位同学你们现在就是这位智者,我就是这家的老二,你该如何帮助我这位只知学的青年呢!

六、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学与问的名人名言或谚语。

《《学与问》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