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积累写作手法,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对理想目标执着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心声”含义。
2、在熟识小说情节的基础上,。
教学难点:
了解心理描写的不同分类及作用,通过分析心理描写归纳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心声》。
1、组织上课。
2、同学们,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课,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同学们能踊跃发言、展示自我,好吗?大声点,说出我们的十中气势;可同样的公开课,有一位小学生特别渴望朗读课文却遭到了老师的拒绝,他到底有什么样的心声要急于表达呢?让我们一起走进15课《心声》,作者,黄倍佳。
3、出示学习任务。
①、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心声。
②、赏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品味人物魅力。
二、梳理情节,感知心声。
1、理情节(14分钟)
①师:课文写了四个场景所发生的故事,依次是:放学铃声响过后,教室里;回家路上树林里;第二天放学后教室里;公开课上。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每个场景所发生的事情。
接着提问学生,自由回答补充。
老师出示幻灯片明确:
⑴、公开课前,李京京非常渴望朗读课文,可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执意不让他读。
⑵、回家路上,李京京偷偷地在树林里读起课文,并深情回忆起乡下的爷爷和妮儿。
⑶、第二天放学后,李京京听被指定的赵小桢读课文,勇敢地指出她的不足却反遭嘲笑。
⑷、公开课上,在被指定的同学不举手的情况下,李京京勇敢地举手并深情地朗读课文,以至打动了程老师和同学们。)
②师:小说的故事情节包括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请对号入座。学生自由回答。
明确:⑴——开端;⑵、⑶——发展;⑷——。
2、感心声。
师说:根据刚才情节的把握,补充题目。(要求:补上谁、什么样的心声)(3分钟)的心声
请学生自由回答。并适时表扬。
(明确: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三、分析人物,走进心声。
师说:本文作者可谓是在“心”上下足了功夫,不仅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心声,还通过精彩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声。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心”的世界。
1、知识卡片。
师说: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心理描写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出示幻灯片:
心理描写主要指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其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心理描写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和间接心理描写;直接心理描写:⑴用内心独白刻画;(我想……自言自语等)⑵用梦境刻画;间接心理描写:⑴用传神的动作刻画;⑵用细腻的神态刻画;⑶用形象的语言刻画。
3、赏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4、如: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课文17段)
(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渴望朗读的心理,刻画了一个朴实真诚的少年形象。)
师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交流,学生可能会找以下句子:
⑴、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课文20段)
⑵、不、不是这样的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是这样的凡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课文32段)
⑶、她一定害怕的厉害。是啊,这么多老师看着呢,万一一慌,读的结结巴巴,多难为情!京京心里倒有点可怜起她来。(课文49段)
⑷、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课文11段)
⑸、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课文15段)
⑹、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课文52段)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明确:
⑴、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爷爷的怀念,从中流露出京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⑵、直接心理描写;言为心声,真情流露,写出了京京朴实真诚的性格;
⑶、直接心理描写;写出京京对赵小桢的同情心理,体现了京京善良、宽容的性格;
⑷、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朴实的性格;
⑸、间接心理描写;通过形象的语言写出了京京渴望读书的心理,也体现了京京的勇敢精神;
⑹、间接心理描写;通过传神的动作、神态,写出了京京当时矛盾的心理,突出了京京勇敢执著的性格。
3、教师总结:
通过刚才的赏析,我们看到了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铭记亲情友情并渴望表达的少年形象,同时,也会发现,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会使人物的形象刻画的更真实、丰满。在今后的写作上可加以借鉴。
四、拓展延伸,升华心声。
1、师:从刚才的人物分析中,你认为李京京得以成功朗读源自哪个性格品质?(自由回答)
(明确:自信,勇敢,执着。)
2、师: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过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曾经我们困惑、苦闷、彷徨、甚至逃避……学了本文,你们的启示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不要轻言放弃而是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3、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也是本文的心声。(出示幻灯片)本文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 ……此处隐藏8593个字……。)
6、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九年级语文教案冀教版9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作者表面描写的是草莓,实际上是通过它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要学生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是一颗秋天的草莓,也就是文章的题目,了解作者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是散文的常用手法;使学生了解时间是宝贵的,生命的演进是大自然的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青春岁月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教导学生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可以先拿一些草莓让学生品尝,然后问学生草莓的味道,指出现在的草莓和其他季节草莓在味道上的区别。然后引出草莓味道不同的原因是季节上的差异,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引导学生的联想能力,通过观察事物,把思绪展开,由物及事及人及感,抒发自己的感情;教师可以找一些关于劝戒人们珍惜时光的诗歌进行朗读,让学生仔细体会和揣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树立热爱生活的态度,培养珍惜生命的情感,养成不浪费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
2、使学生真正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解作者是怎样由物及感的。
3、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和青春,怎样才能生活得更有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课前先买一些草莓,准备上课时带到教室;课前找一些描写由夏季到秋季转变时情景的文章。
2、学生准备
课前认真通读全文,找出自己的疑问;找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和前面几篇作比较。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季节更替、生命演变,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每个人因自己的生活的经历、知识层面的种种不同,对不同的“物”,或者是对相同的“物”,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的散文《草莓》,体会作者对时光、对生命的别样的感悟。
二、初读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三、正音
槲树枝柯禀赋馨香璀璨惴惴不安葱茏茂密
生意盎然兴味醋然湛蓝沁人心脾隐瞒如花似锦
顷刻之间韶华灿烂荒诞赋予似水流年从容不迫
四、研读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说说这几段描写的主要内容。
九月的农村景物
2、第1段和第3段描写的是同一个时节的几乎又是相同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这样着墨?
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反应出来的人的心境也不相同。
3、第1段中的景物有何特点?人的心境如何?第3段呢?
4、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是与六月的景物形成比照,从而强调已逝的六月,景物的“另一种模样”和人的“另一番滋味”。
5、能不能揣测一下其中更为深层次的意韵?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
“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强调时光是从不随人的意志在流逝着。
6、可人们的思维有时却会陷入一下误区,这个误区是什么呢?
以为一切都没有变。
7、作者这样一番感悟缘于什么呢?
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8、由此可见,文章第2段的作用是什么?
过渡,点题
9、概括1—3自然段的内容,并根据全文行文的思路,说说它的作用。
叙写了季节更替的不可抗拒,借此引发下文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文章的第一部分,叙写因季节更替而触发的情思,这一感悟的核心就是流年不再,作者借此为后文的'联想作了铺垫。
二、研读
1、齐读4—6自然段,说说对这部分文字的理解。
是写对生命演变的联想和感悟。
2、说说这部分文字与前文的照应关系。
3、5段分别照应1、3段
例:
A:第1段: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第4段: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
B:第3段:草莓的香味形象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
第5段: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
C:第3段: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
第5段: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
4、作者借此来说明什么道理?
时光的一去不复返。
5、那么作者是否一味地沉浸在逝者如斯的消极感伤里?请从文中找出一些句子来说明。
例:
A、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B、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C、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
D、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这些句子表明作者并不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感伤中,更多的是抒发了对生活的热爱,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精神。
6、说说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作者将“六月草莓”与“妙龄十八的馨香”融合在一起,展示的是自然与人生的诗意的融合,给读者以更辽阔的思维空间。
板书设计:
4、草莓
九月夏意正浓联想流年不再珍惜生命
六月秋的气息

![[经典]中班防传染病安全教案3篇](https://img.jihtu.com/upload/726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