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陋室铭》有感(范例14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陋室铭》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陋室铭》有感1诗人刘禹锡在遭贬期间虽身居陋室,但高尚的品德依然,他和朋友谈经诵佛,抚琴吟诗。来往的仍然是品高雅士,富学鸿儒,他们高谈阔论,论国、论证、论道、论人间不平。
互谈抱负,写诗作赋,没有了朝中的尔虞我诈,没有了政界的繁琐礼仪,没有了如山的公文,也没有了人间的嘈杂和烦恼,乐乎乐乎,悠哉游哉!
虽粗茶淡,虽草履布衣,依然心平气和,不忧不愁。完全没有当今官员下台后的烦躁、失落、怨恨、无奈和无望。
但是我们仔细研读,诗人静中有动,他自比诸葛亮,还希望皇帝能像刘备一样三顾茅庐请自己再出山,这样他就能重新施展才华,为国为民再做献。这时他就能向杨子云一样重新入政做出一番事业!
诸葛亮有意隐居陋室等待明主,扬子云隐居陋室是无心参与宫中那不平和肮脏的交易,文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不正是体现陋室中人的重要吗!但我认为真正重要的是陋室中人的高尚品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虽是写景,但不难看出屋主的清幽,不拘小节。使我看出那种自然的美丽。加上后几句更使我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一间房屋,台阶上一些碧绿的苔痕,周围有一些杂草。虽简但有着一番古典的气息。从窗中望去,屋主在优雅地弹着朴素的琴,琴声动人心弦,而那种境界更是有一种脱俗。
读完《陋室铭》使我回想起不少出自陋室的名人,如诸葛亮、杨子云……现代也有不少英雄才子出自陋室,现在我们总能听到某山里的孩子考上某知名大学……,是陋室给了他们一股向前冲的力量,但并不是陋室造就君子,要不是君子住过陋室,谁又会提到陋室呢?我现在也算住的是陋室,下雨天屋里则成水帘洞,所以我希望这房也能由我而名。以后有人写什么《陋室传》、《陋室说》……,能把我这房当个例子。
陋室不重要,关键是心不陋,思想不陋,陋室中有君子。
读《陋室铭》有感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说的多好啊!假使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小茅屋里住这一位圣人,天天吟诗作画;而有一栋非常漂亮的别墅,里面却住着一群不学无术的人,你更愿意去哪里?我会选择第一种!屋子是这样,人也一样,外表不重要,内在才重要,外表再好看,但是心不好,也不算是好人。
我觉得一种好心态很重要。即使在非常陈旧的破烂的小房子里,只要心态好会发现优点,就会开心了。心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好的心态会让一个人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很多名人都有非常好的心态,比如毛主席在延安住的是窑洞,吃的是小米,经常还在炮火轰隆中办公,这需要多好的心态啊!好心态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同时,知足也非常重要,知足会让你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但是知足并不是固步自封,在知足的同时还要有一些追求,一点野心,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喜欢《陋室铭》,它教会我在条件不好时,调整心态,乐观对待。同时,懂得珍惜自己所有的,学会知足,去做有意义的事。这就是《陋室铭》,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的文章。
读《陋室铭》有感3金钱,一个诱人的字眼。然而大千世界,拥有它的人并不多。那么,当它不属于你的时候,你应当用一种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它呢、《陋室铭》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人对物质的欲望是很难得到满足的。难道你就愿意把这短暂的一生耗费在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上,最终站得满身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只有不贪慕虚荣,不奢求,安贫乐道,生活中才会有恬适的心情。
尽管只有‘陋室’,但是‘谈笑有鸿儒’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种闲雅和怡然,正是金钱所难买的。因为那些物质上十分富足的达官贵人,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富有者,也很难有心安理得的快乐。记得曾经读一段話:錢可以買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快乐’;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只相信金钱的‘拜金者’,最终会成为‘拜金者’;相反,金钱所买不动的人,别人永远无法争服他,透过这些,我看到了一种境界,我看到一种我所崇拜的精神——在现代这个商品经济的世界里所需要的.精神——淡泊。淡泊,并非没有欲望。属于你的,当仁不让,否则你会失去良好的机遇;不属于你的不要刻意追求,否则你会付出太多的代价。千里马若不珍惜与伯乐相遇的良机,那么他永远只会是一匹驮粮用的凡马;《项链》一文的女主人公若不爱慕虚荣,就不会为了一条项链而白白辛苦多年。淡泊,能让置身于纷扰中的你在心中开辟一方净土,宛如一面明镜,折射出人间万象,令你保持清醒。
花花世界中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也就有了因满足不了太多的欲望而产生太多不满。一个人若想从容处世,就必须以淡泊为伴。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追求,而是以脱俗的心灵对待人生。有人说过:“唯有那些不注意物质缺憾的人,才可以集中力量去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正所谓“斯是陋室,唯吾的德馨”。那么,就让我们带着淡泊的心境,在大千世界中努力成就自己的那份事业吧!
读《陋室铭》有感4唐朝诗坛中|一位位诗人借以自己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亦或心境及现状。
被后世称为“诗豪”的刘禹锡志行高洁,身居陋室有遗篇,这便是留传千古的名作《陋室铭》,刘禹锡的诗风受当时两大流派诗风的影响,既有白居易(派)的语言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也有韩愈、柳宗元(派)的复古淡雅,《陋室铭》一文,是唐顺宗“永贞革新”时,刘禹锡所在的王叔文一派革新失败后,刘禹锡遭贬调,到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司马一职时所作;诗人从初到和州所居的三间斗室,到最后被知县逼得只存有一间狭小的书房,虽然物质上的补给在一点点减少,但刘禹锡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间简陋的小屋因我的高尚品德就不觉得简陋了,能看出刘禹锡处江湖之远却依旧精神饱满,拥有超凡的勇者风范。他从“德”的角度进行自我勉励,将身居的小屋比作山和水、凝练朴素,古意盎然。在陋室周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清。”暗示了清苦,但却有清平之美,刘禹锡认为房子的修缮可以马虎,而对于访客的选择却不能“将就”,而要“讲究”,对于那些不学无术、见风使舵的地方官员,被他称为白丁,不予以见面的机会。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素琴是没有经过装饰的琴,金经是指佛经,当时的唐朝将这两样物品看做是文人雅士必须要有的,丝竹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它不被当时满腹经纶、品行高雅的文化之人所欣赏,因而毫不意外成为了刘禹锡口中的乱耳之物,他乐观的发现自己无需再有公事的繁忙,即便身居在这一小间陋室中又何妨?就连孔子都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对于房屋 ……此处隐藏4713个字……陋室前谈笑的鸿儒并不巴结权利无需品尝有朝一日被社会零落的酸楚和悲哀,因为我们没有“福分”更不愿去享受那耀眼的光辉和荣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拥有充实,可以纵横驰骋,可以言所欲言,可以开怀大笑,一切都因为生活生活在“陋室”充满自由。
融入银河,就安谧的和明月为伴照亮长天:没入草莽,就微笑着同清风合力染绿大地,于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切变得与刘禹锡的陋室极为相似,一切仿佛都照应了刘禹锡的思想刘禹锡的灵魂。
再现那缕残红与绿叶,我蓦然间感受到鲜花要比绿叶更早地凋零,活在刘禹锡的陋室中也许要比活在繁杂的尘世更充实,更有意义。
读罢《陋室铭》我倒愿意做那片绿叶,过那“永不凋零”的人生。
读《陋室铭》有感11前一阵,浏览短视频软件时,总会被一段段《送东阳马生序》的感悟刷屏,而这一段段的感悟也正是一位过来人对正在迷茫的青年人的劝解。可能在我们十三四岁的年纪,去熟读背诵这篇文章,并无太多感悟,有的只有拗口的不知所云的文言文以及那文末令人厌恶的“熟读并背诵”五个大字。
在当时的年纪,我们并没有对这些古人留下的经典文章进行更深层的理解,对他们的唯一印象也只是停留在这些文章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现在再去尝试着去阅读这些初高中的古诗词,发现里面句句都是经典,可受用至今。比如说,另一篇古诗词《陋室铭》。
在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他在小小的陋室中怡然自乐,不求富贵,也不求改变,他自是乐在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者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别看这座简陋的屋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欣欣向荣的绿色,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回归大自然。
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富足在与人气,这些与刘禹锡来往的人,都是拥有各自的精神操守,有各自的情趣境界,他们彼此情投意合。在刘禹锡的小小陋室中,既没有精美的装修,也没有奢侈的家具,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不便是人生最好的住所嘛,最好的岁月光景,没有繁杂,没有劳碌,弹弹琴,读读佛经,一生足矣。
刘禹锡以一颗君子之心,安顿于道德、志向和理想,所以不在乎屋子的简陋与否,即便是简陋的屋子,他也以富于情趣的君子之心去改变它,这种情趣是一种趣味,是一种发现内心的能力,怡然自乐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烂漫之心,保持着赤子般的天真和孩子般的好奇,使我们琐粹的日子熠熠生辉。所以君子是富足的人,不在意钱财,君子是无惧的人,有自己的心灵生活,用自己的心情趣味就可以改变物镜。
读《陋室铭》有感1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仙、龙就会出名。人也是这样,具有高尚的品格,何愁不会出名?
《陋室铭》是刘禹锡十分有名的一首诗,是诗人于824年至826年在和州当官时所作的一首不到一百字的短诗。《历阳典录》记载:“陋室,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离锡所建,有铭,柳公权书碑。”该房屋由一间正房和两间厢房组成是刘禹锡于任职期间修建的寓所。
刘禹锡作《陋室铭》时,唐王朝也在一步又一步地走向衰败。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帮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像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无丝竹之乱耳”写出了作者对那些灯红酒绿的生活的唾弃,突出作者与那些庸俗平凡的官僚来往,表现出诗人品行的高尚。
诗人托物言志,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的淡雅,而又伴随生机勃勃,表明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鲜活的环境。“素琴”"金经"则暗示了作者质朴高雅的情趣。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明生动而富有情趣的“陋室”,也突出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作者形像,让"德馨”更加具体可感。
《陋室铭》全文不到一百字,却把“陋室”写得十分真实可感,真是一首好诗。
读《陋室铭》有感13大家应该都读过《陋室铭》,它是刘禹锡被贬谪迁之后所写。 《陋室铭》有着特殊的写作特点,全文除“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孔子云:“何漏之有?”外,大部分都是运用对偶的方式。
作者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运用比兴手法开头。然后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随写出陋室的简陋,但突出了刘禹锡品德的美好。接下来作者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的景色描写陋室的环境。“上”字生动的写出苔痕蛮上台阶的状态;“入”字生动的写出”草色”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明刘禹锡学问博大精深,来往的都是懂学问的人,没有不懂学问的人。下一句写出作者在陋室的室中生活,没有红灯酒绿的`嘈杂的声音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打扰,过的悠闲。快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的陋室也像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子云的亭子。最后以孔子云:“何漏之有?”结尾。
在这篇文章突出了陋室不漏原因,写出了漏室的环境,也表明了刘禹锡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和报复。
我认为,我们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报复。
读《陋室铭》有感14在有人的地方,往往建筑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一个人不须居无定所的生活,亦会让一个人在世事沉浮中能感受到温馨,那不仅仅只是自己的房子,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存在感的地方,是人们的港湾。
像如此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是否要装点得花枝招展一般,使自己更加享受,也更加体面呢?或许并没有那些必要,因为房子它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让你的生活更加舒适,并使你能有一种潜移默化中的温馨与存在感,何必去过多强求。唐朝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也许是在他“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的陋室里隐居才对,他在自己的陋室里建立起自己高洁的品格,也觉得自己闲静的隐居生活是一种志趣。在这无限的志趣里,也才能将管弦丝竹归类到乱耳的杂音中去,把很多人追求的高官厚禄视作粪土。
也许正是过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才造就了对一切荣华富贵的如此淡泊,这也造就了那不朽的诗篇与其乐观、直爽的性格。
对于刘禹锡,以及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他们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隐居在世间,而他们达到自我人生的满足了吗?也许他们没有机会去达到治国平天下,但他们退而求次的乐趣却在不同的地方体现:李白游走于世间的山石草木之间,才能描写出或充满豪气或婉转动听的诗篇;陶渊明在隐居生活里与世无争,才有了闲静、美好的田园诗歌……由此观之,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同的地方得到了他们精神上的满足,而那些被世人所熟知的.诗文字画,都是他们在精神饱满或对世事愤激之际的产物,它们亦是在表达作者心中那酸甜苦辣的情绪。
因此,精神的是否充足并不分贫贱与富贵,如果有的人有钱,就算是在挥霍时也应该去品味生活,如果没有去品味与欣赏,没有自身的愉悦与感受,那也就只能算是财富的充裕,并不是精神上的满足。人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满足,就算是他做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那么他也是不幸福的,因为他不知道满足或是欲望太大,都是不好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