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一次方程教案

时间:2025-11-22 19:05:11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

教材分析

前面已经分别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这节课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数)和一次函数(形)的关系,是这两章知识的综合运用。强化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知识与知识的内在联系,并为今后解析几何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

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操作——————自主探索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和思考,结合新旧知识的联系,自主探索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同时也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形”————函数的图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引入

迪卡儿的故事——————蜘蛛给予的启示

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迪卡儿有一次生病卧床,他看见屋顶上的一只蜘蛛顺着丝左右爬行。迪卡儿看到蜘蛛的“表演”猛的机灵一动。他想,可以把蜘蛛看成一个点,它可以上、下、左、右运动,能不能把蜘蛛的位置用一组数确定下来呢?

在蜘蛛爬行的启示下,迪卡儿创建了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下几何图形(形)和方程(数)建立联系。迪卡儿坐标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从而我们可以把图形化成方程来研究,也可以用图象来研究方程。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数)与一次函数(形)的关系。

二. 尝试探疑

1、Y=x+1

你们把我叫一次函数,我也是二元一次方程啊!这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吗?

学生先是疑惑:方程就是方程,函数就是函数,它们能有什么联系呢?然后通过思考、交流,最后恍然大悟。初步感受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在联系。

2、函数y=x+1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x—y=—1?

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在不在函数y=x+1 的图象上?方程x—y=—1与函数y=x+1有何关系?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来计算。从函数y=x+1图象上找几个点看它们的坐标是否满足方程x—y=—1。结果都满足。然后学生就会自主和同伴交流,问一问同伴函数y=x+1图象上的点满足不满足方程x—y=—1。结果也都满足。这样他们就会搭成共识:函数y=x+1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 x—y=—1。

然后学生会用同样的方法得出另一个结论: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一定在函数y=x+1的图象上。然后开始思索函数y=x+1和方程x—y=—1到底有何关系呢?通过交流自动得出结论:以方程x—y=—1的解为坐标的点组成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x+1的图象相同。

3。在同一坐标系下,化出y=x+1与y=4x—2的图象,他们的交点坐标是什么?

方程组y=x+1的解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y=4x—2

学生根据画图象的方法画出两函数图象,画出交点坐标。用消元法解出方程组的解。学生会大吃一惊:两者出奇地相近或者干脆就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然后开始探究二者关系。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函数y=x+1和y=4x—2的交点坐标就是由两个函数表达式组成的方程组

y=x+1 的解。

Y=4x—2

教师作最后总结:因为函数和方程有以上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图象法解决方程问题,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解决图象问题。

三. 方程与函数关系的应用

解方程组 x—2y=—2

2x—y=2

学生会很快的用消元法解出来。

老师发问:谁还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并给予口头表扬。如果没有人用其他的方法,老师提出问题:你能不能用图象的方法求方程组的解呢?这时,学生就会去探索新的思路、方法。

一回忆方程与函数的关系,有了!方程组的解不就是两个方程变形得到的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吗?学生就会迅速动笔用这种方法把方程解出来。作完之后,互相交流。学生总结一下做题步骤:

1。把两个方程都化成函数表达式的形式。

2。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

3。画出交点坐标,交点坐标即为方程组的解。

问题又出来了,有的同学的解是 x=2 有的同学的解是 x=2。1 y=2。1

y=1。9 有的同学的解是……虽然都和消元法得到的.结果相近,但各不相同。

老师提问:你能说一下用图象法解方程组的不足吗?

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用这种方法求的解是近似值。不准确。学生提出疑问:既然不准确,那学习它有什么用呢?用消元法就足够了!

教师解释一下:在现实生活和生产中,我们会遇到特别复杂的方程,用消元法解不太容易,我们就可以用电脑绘制成函数图象,很容易找出交点坐标。教师可以用Z+Z智能教育平台演示一下。

[点评]用作图象的方法解方程组,这体现了两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学数学知识,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起到化新为旧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逐步让学生学会这种学习新知识的技巧。

四. 引申

方程组 x+y=2

x+y=5 解的情况如何?你能从函数的角度解释一下吗?

学生用消元法开始解方程组,结果无解,怎么回事呢?学生会尝试运用方程组的图象解法。画出两个函数图象。答案有了!图象是平行的,没有交点。所以方程组无解了。哇!太神奇了!方程的问题可以用图象的方法解决了。

[点评]因为有了上面的用作图象法解方程组,在这里,学生就会自觉地从函数的角度探究方程的问题,初步具有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五.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操作和思考,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 ……此处隐藏19632个字……点和不同点?

(5)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对上述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学生间互相评议、

4、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进行评判,归纳总结、

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因此在“三线八角”的图形中的主线是截线,抓住了截线,再利用图形结构特征( F 、Z 、U )判断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法说明】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深化教学重点,使学生看书更具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增加讨论的深度,教师最后评价可以统一学生的观点,学生在议议评评的过程中明理、增智,培养了能力、

投影显示(投影片2)

例题?如图,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l与∠2,∠1与∠3,∠1与∠4各是什么关系的角?

(2)如果∠1=∠4,那么∠1和∠2相等吗?∠1和∠3互补吗?为什么?

[教法说明]例题较简单,让学生口答,回答“为什么”只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把主要根据说出来,讲明道理即可,不必太规范,等学习证明时再严格训练、

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投影显示(投影片3)

【教法说明】本题是对简单变式图形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第2题指明第三条直线是 c ,即 a 和 b 被 c 所截,如 c 和 a 被占所截,则结果截然不同,因此遇到题目先分清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栽,这是解题的关键和前提、

投影显示(投影片4)

【教法说明】本组练习是由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找出构成它们的“三线”,或是由“三线八角”图形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两者都需要进行这样的三个步骤,一看角的顶点;二看角的边;三看角的方位、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让学生知道:无论图形的位置怎样变动,图形多么复杂,都要以截线为主线(不变),去解决万变的图形,另外遇到较复杂的图形,也可以从分解图形入手,把复杂图形化为若干个基本图形、如第2题由已知条件结合所求部分,对各个小题分别分解图形如下:

投影显示(投影片5)

【教法说明】学生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对找这一类的同位角,找这一类的内错角,找这一类的同旁内角有一定困难,为此安排本组选择题,有利于突破难点,第2题中学生对 C 、D 两个图形易混淆,要加强对比以便解决教学疑点。第3题让学生掌握三角形中的3对同旁内角。另外本组练习也为后面的练习打基础。

投影显示(投影片6)

【教法说明】本组题目是上组题的延伸,再次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学生解决此类题常常因考虑不全面而丢解,要使学生养成全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第2题以裁线为标准分类求解,分别把 AB 、BD 、EF 看成是截线找三类角,这样既不遗漏又不重复、

(四)总结、扩展

1、本节研究了一条直线分别和两条直线相交,所得八个角的位置关系,掌握辨别这些角位置关系的关键是分清哪条线是截线,哪些线是被截直线,在截线的同旁找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截线的不同旁找内错角,只要抓住三线中的主线——截线,就能正确识别这三类角、

2、相交直线

3、教师指着图中的一条被截直线,问:“这条直线绕着与截线着与截线的交点旋转,当同位角相等时,两条被截直线是什么关系?”

【教法说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强了知识问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最后用是合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预习,寻找答案。系统性,最后用悬念式小结,可使学生课后自觉地去看书预习,寻找答案。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72页B组第4题、

【教法说明】课本练习穿插在课堂练习中完成,故只留一道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继续探究,提高学生思维广度

作业答案

4、答:(1)设 E 是 BC 延长线上的一点,∠ A 与∠ ACD 、∠ ACE 是内错角,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AC 截成的和直线 AB 、BE 被直线 AC 截成的。

(2)∠ B 与∠ DCE 、∠ ACE 是同位有,它们分别是由直线 AB 、CD 被直线 BE 截成的和直线 AB 、AC 被直线 BE 截成的。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15

【摘要】初三数学二元一次方程教案实录本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含义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物投影

1、师:在一望无际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头老牛和一匹小马驮着包裹吃力地行走着,老牛喘着气吃力地说:累死我了,小马说:你还累,这么大的个,才比我多驮2个老牛气不过地说:哼,我从你背上拿来一个,我的包裹就是你的2倍!,小马天真而不信地说:真的?!同学们,你们能否用数学知识帮助小马解决问题呢?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这个问题由于涉及到老牛和小马的驮包裹的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老牛驮x个包裹,小马驮y个包裹,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多2个,由此得方程x-y=2,若老牛从小马背上拿来1个包裹,这时老牛的包裹是小马的2倍, 得方程:x+1=2(y-1)

师:同学们能用方程的方法来发现、解决问题这很好,上面所列方程有几个未知数?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多少?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项的次数是1)

师: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注意:这个定义有两个地方要注意①、含有两个未知数,②、含的次数是一次

练习:(投影)

下列方程有哪些是+2y=1 xy+x=1 3x-=5 x2-2=3x

xy=1 2x(y+1)=c 2x-y=1 x+y=0

二、议一议、

师:上面的方程中x-y=2的x含义相同吗?

师:

x-y=2

x+1=2(y-1)

2x+3y=3 5x+3y=8

x-3y=0 x+y=8

1、 x=6,y=22、 X=5,y=3 x=6 x=5

y=2 y=3

x=5 y=3

1、 2、 3、

《二元一次方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