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 阅读答案

时间:2025-11-08 19:05:34
遣兴 阅读答案

遣兴 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遣兴 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遣兴 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分)

莽遣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将兵万骑,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诏诱呼韩邪诸子,欲以次拜为十五单于。苞、级使译出塞,诱呼左犁污王咸、咸子登、助三人至。至则胁拜咸为孝单于,助为顺单于,皆厚加赏赐;传送助、登长安。莽封苞为宣威公,拜为虎牙将军;封级为扬威公,拜为虎贲将军。单于闻之,怒曰:“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遣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呼卢訾及左贤王乐将兵入云中益寿塞,大杀吏民。是后,单于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大辈万余,中辈数千,少者数百,杀雁门、朔方太守、郡尉,略吏民畜产,不可胜数,缘边虚耗。

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未敢出击匈奴。讨秽将军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驱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今天下遭阳九之厄①,比年饥馑,西北边尤甚。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边既空虚,不能奉军粮,内调郡国,不相及属,此二难也。计一人三百日食,用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牛又自当赍食,加二十斛,重矣;胡地沙卤,多乏水草,以往事揆之,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余粮尚多,人不能负,此三难也。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釜、薪炭,重不可胜,食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是故前世伐胡不过百日,非不欲久,势力不能,此四难也。辎重自随,则轻锐者少,不得疾行,虏徐遁逃,势不能及。幸而逢虏,又累辎重;如遇险阻,衔尾相随,虏要遮前后,危殆不测,此五难也。大用民力,功不可必立,臣伏忧之!今既发兵,宜纵先至者,令臣尤等深入霆击,且以创艾胡虏。”莽不听尤言,转兵谷如故,天下骚动。数年之间,北边虚空,野有暴骨矣。(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王莽中始三年》)

①阳九之厄: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赍珍宝至云中塞下 赍:携带

B.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 罢:通“疲”

C.以往事揆之 揆:揣度,估量

D.虏要遮前后 要:如要,要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时诸将在边,以大众未集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命将征之,尽境而还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南取江、淮,然后乃备 而后乃今将图南

D.军出未满百日,牛必物故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有相同意义的一项是

A.历告左右部都尉、诸边王入塞寇盗

B.疆境既完,中国内竭

C.兵先至者聚居暴露

D.令臣尤等深入霆击

“莽遣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将兵万骑”阅读答案及翻译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莽当政后,对北方匈奴政权采取了拉拢分化政策,让蔺苞、戴级用丰厚的珍宝招诱呼韩邪部并加封官爵,试图割裂其势力,因而激怒了单于,给边关带来了灾祸。

B.北方边境的汉与外民族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代执政者处理这一矛盾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做得最差的是秦始皇,较好的是周宣王,然而都没有解决双方的对立,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C.要发兵征讨边关,王莽政权势必面临一系列的'难题,而这些难题的核心是军用物资的征集和调运。讨秽将军严尤清醒地认识到严峻的现实,以致俯卧床榻也深深忧虑,所以向王莽真诚直谏。

D.通过本文中的事实和古今更多的史实可以看出,在封建统治时代,要达成中外民族的和解,双方统治阶级之间的相互认可和和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3分)

(2)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3分)

[参考答案]

1.D(要:拦截)

2.C(C、均为:才。A、因为/凭借;B、就/来;D、将要/尚且)

3.D(D、向纵深进入。A、侵犯/敌寇盗贼;B、中原/国名;C、露天居住/显露)

4.C(文中“臣伏忧之”的“伏”为谦辞,不能理解为“俯卧床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向纵深进攻,到遥远的地带驻守,虽然有战胜敌人和缴获战利品的功勋,但匈奴也总是反攻报复。(3分)

(2)修筑起坚固的长城,延展它的长度达万里之遥,运输和调运的举动,从靠近海边的地方开始。(3分)

【译文】王莽派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率领一万骑兵,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前往云中边塞,招致引诱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打算依照顺序封他们为十五个单于。蔺苞、戴级派翻译出塞,将左犁污王栾提咸,以及栾提咸的儿子栾提登、栾提助等三人,诱骗到云中塞下。他们到达后,就用威胁的手段,封栾提咸为孝单于,栾提助为顺单于,都给予厚重的赏赐,用朝廷驿车把栾提登、栾提助送到长安。王莽封蔺苞为宣威公、任命为虎牙将军,封戴级为扬威公、虎贲将军。匈奴单于栾提知听到上述消息,勃然大怒,说:“先单于受过汉宣帝的恩惠,不能辜负。现在中国皇帝并不是宣帝子孙,恁什么坐上宝座?”于是派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栾提呼卢訾、左贤王栾提乐,率军进攻云中郡益寿塞,大肆屠杀中国官吏和平民。从这以后,匈奴单于栾提知逐个地告诉左右部都尉、各沿边亲王,侵入中国边塞进行攻掠,规模大时有一万余人,中等规模有数千人,规模小时则数百人。他们击杀雁门太守、朔方太守,及这两郡的都尉,掳掠官吏百姓、牲畜财产,不可胜数,沿边一带郡县空虚衰败。

这时,在北方边塞的各位将军因大军集结没有完成,不敢出击匈奴。讨崐将军严尤上书建议说:“我听说匈奴侵害中国,为时已久,汉有听说上古之世有非征伐不可的事。后来,周、秦、汉三代王朝才用武力攻击,然而所用的全不是上等策略。周朝用的是中策,汉朝用的是下策,秦朝则没有策略。周宣王时代,猃狁部落 ……此处隐藏2769个字……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班婕妤好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答案:C。解析A.依据“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可判断“也就是”不正确。B.“独立创造艺术”之“独立”缺乏依据。D.“选择就是创造”错了,原文是“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7.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答案:A。依据文中“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可判断。

8.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时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答案:C。解析:按本文信息,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A.“潜” B.“厌言” D.“ 愁”

遣兴 阅读答案8

遣兴注

杜甫

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这首诗写于此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描写风急蓬飞、萧然寒肃的景象,既展现严酷的生存空间,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五六两句由写景抒情转入叙事抒情,交代诗人飘零异地的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深挚沉痛。

C.“怅望”两句将个人处境与社会背景联结起来,以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呈现战火纷飞的动荡时局。

D.全诗以比兴起笔,借景抒情;继而以赋展开,虚实结合;结尾以问代答,直抒胸臆,沉郁顿挫。

16.论者说杜诗是“诗史”,请以这首诗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

15.C.“以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错,“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这里没有细节描写,取景宏阔,粗笔勾勒呈现战火纷飞的动荡时局。

16.(1)反映出社会不安的时代风貌:满眼烽火,到处戎车,这是安史之乱中国家衰乱的形象展现。

(2)记录了黎民百姓的生存困境:战乱中诗人颠沛流离、漂泊流徙。这是虎狼横行时代民众苦难的缩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由注释“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这首诗写于此时”可知本诗内容与历史有关。

五六两句“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由写景抒情转入叙事抒情,交代诗人飘零异地的'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深挚沉痛,表现社会不安,民不聊生,羁旅在外,无家可归,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的特殊感受,以小见大由点带面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将个人处境与社会背景联结起来,呈现战火纷飞的动荡时局。

结尾两句“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以问答的形式直抒胸臆,沉郁顿挫,人生短暂,渴望战争早日结束,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幸福安康,委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遣兴 阅读答案9

遣兴

[清]袁枚

爱好①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②,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释]①爱好(hǎo):追求艺术价值高的诗作。②初笄(jī)女:刚成年的女子。

8.这是一首论诗的'绝句。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阿婆还是初笄女的理解。(3分)

遣兴阅读答案

8.(3分)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也可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的作品。)

《遣兴 阅读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