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楼春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玉楼春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玉楼春阅读答案1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昔年多病厌芳尊③,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
钱惟演,北宋临安人。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谪迁随州。②尊,一作樽。
①作者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
②鸾镜: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③尊:又写作“樽”。
(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最后两句词人写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样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4分)
参考答案:
(1)以乐景衬哀情。作者以明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凄暗的心情,强烈地表达出对时光飞逝、生命无多的感伤。(3分)
(2)通过对照,作者写出此刻自己只能借酒浇愁,真切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心境和作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4分,意思对即可。)
二:
(1)“城上风光莺语乱”句中“乱”有什么妙处?(4分)
(2)宋人黄升在《花庵词选》中评论本词说:“此词暮年所作,词极凄婉。”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凄婉之情?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乱,此指黄莺鸟叫声繁杂;乱字写出了暮春时节热闹的春景,同时又融情于景另(暗)寄寓了作者不宁的心绪。(4分)
【评分标准】(1)①“莺鸟叫声繁杂”1分,“热闹的.春景”1分,“融情于景”1分,“不宁的心绪”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①诗人的精神状态、曾经的容颜在镜中不知不觉地衰老了,写出了老之已至的无可奈何的伤感。②昔日多病厌酒,如今只能借酒浇愁,唯恐美酒不够,抒发了诗人宦海沉浮的惆怅,仕途失意的绝望。(4分)
【评分标准】“曾经仕宦显达,但晚年遭贬”1分;“宦海沉浮的惆怅,仕途失意的绝望”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三:
(1)“城上风光莺语乱”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加以分析。(3分)
(2)简析上阕、的主要艺术特色。(4分)
(3)说说你对结句“今日芳尊惟恐浅”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3分)“乱“字(1分)。“乱”字写出了黄莺鸟叫声繁杂的热闹春景(1分),暗寓了词人不宁的心绪(1分)。
(2)(4分)视觉、听觉相结合,烟波柳岸、绿杨芳草是视觉描写,黄莺乱语是听觉描写(2分);以乐景衬哀情。作者以明丽的景色反衬自己凄怆的心情(2分)。
(3)(4分)昔日多病厌酒,如今只能借酒浇愁,唯恐美酒不够(2分);表达了诗人宦海沉浮的惆怅,仕途失意的绝望(2分)。
【赏析】
此为作者暮年之作。词中以极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作品中的“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重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词风的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两句,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声形兼备、富于动感地描绘春景,勾勒出一幅城头上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使读者隐然感觉到主人公的伤春愁绪,从而为下文的遣怀抒情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末两句转而抒情,言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词人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从表现手法上讲,用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极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词意陡转,波澜突起。
过片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感叹年老之已至,抒写了词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怀。从中可以窥见,一贬汉东,默默无闻,大势已去,这对于曾经“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的作者来说,打击是多么巨大。结拍两句将借酒浇愁这一司空见惯的题材赋予新意,敏锐而恰切地扣住词人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一细节,形成强烈反差,由景入情,画龙点睛,传神地抒发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
这首词是作者临死前不久的一首伤春之作。上阕由景入情,下阕直抒愁怀。“情怀渐觉”、“衰晚”,一“渐”字,表达出时间的推移催老世人的历程,接着,作者又惊异地发现镜中“朱颜”已“暗换”,进一步表达“衰晚”之感。“今日”虽仍有病,可愁比病更强烈,因而不顾病情而痛饮狂喝,将全词愁绪推向高潮。
玉楼春阅读答案2玉楼春
元好问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
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
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二句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描绘塞外异常肃杀的自然环境,"白雁"一句点明时令。
B.琵琶声声肝肠寸断,频频回望终是无望,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昭君出塞时复杂的心境。
C."旧爱玉颜今自恨"句今昔对比,写出了王昭君因未能得宠、容颜老去而哀婉惆怅。
D.末句用青山的`万古不老来形容愁苦的绵延不尽,寄寓了词人对昭君命运的同情慨叹。
16.通读全词,简要阐释昭君"愁"的具体内涵。(6 分)
答
15.(3分)C(“因未能得宠、容颜老去而哀婉惆怅”理解有误。)
16.(6 分)遥嫁边塞的悲苦与凄凉,远离家国的不舍与留恋,久居深宫的冷落与孤寂, 悲苦难诉的自怜与隐忍。(每个要点 2 分,答出其中任意三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玉楼春阅读答案3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1)这首词通过哪些细节来表现主人公的离别之恨?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两句极富神韵,请结合全词主旨作赏析。(4分)
(1)深夜听见风吹竹林的声音,感到其中充满怨恨;
(2分)想在梦中寻找远离的亲人,偏偏梦难成而灯又熄。(2分)(2)这两句可谓情景交融,其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地描写了自然界的风竹秋韵,那万叶千声在主人公听来都是怨恨之声,引发了无限离愁别恨。(答出“情景交融”和“拟人手法”各得1分,分析恰当得2分)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闺情的词作。上片通过写景表现时光的流逝,来烘托心中的`闺 ……此处隐藏7356个字……p>赵佶词:今昔对比。当年的汴京城十分繁华,如今已萧索不堪;当年自己坐拥天下,江山万里,歌舞升平,如今沦为了阶下之囚,身处异域,对景伤怀。虚实结合;虚景:想象中的汴京已萧索不堪,归梦也被胡沙阻隔。实景:梦醒后家山无觅,耳畔听到边塞笛音,倍添乡愁。本词抚今追昔,表达了对美好往事的怀念,对国家破亡的伤感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情感复杂而深切,读来令人动容。
《玉楼春》
译文:
月圆之夜,大型宫廷歌舞酒宴。出场前先是画妆。因是晚妆,为了适合舞场与烛光,画眉点唇,都不妨色泽浓艳。宫娥们刚画完妆的一刻,是何等光彩照人呀!妆毕,春殿上美女如云,她们队列整齐,鱼贯而入,虽是层层娇娘的行列,望之也顿生军旅的浩荡之感。
歌罢宴散,月色更明。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得得马蹄,踏着一路月色归去,方见得歌舞虽散,而余兴未尽!
《眼儿媚》
译文:
回忆汴京往昔的.繁华,万里山河都属于帝王之家。奢华的宫殿园林,弦管笙琶的声音日夜不断。
花城早已是空寂无人、萧索冷落,虽然身处黄沙漫天的胡地,那繁华如春的汴京仍然时常萦绕在梦中。家乡在何处,怎么忍心听到那羌笛吹奏凄凉彻骨的《梅花落》。
玉楼春阅读答案14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释
⑴鱼沉:鱼不传书。古代有鱼雁传书的传说,这里指音讯全无。
⑵攲(yǐ):倾斜。单枕:孤枕。
⑶烬(jìn):灯芯烧尽成灰。
1.请简要分析“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中“渐”字的妙处。(4分)
2.词的下片是如何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5分)
参考答案
1.这一句抒怀了远别的情状,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三个渐字,将主人公想象的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3分)又加无书二字将主人公欲救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形象。(2分)
2.下片以景寓情,情景交融。(3分)风竹秋韵,在主人公听来都是离恨悲鸣。幻想在梦中能寻觅亲人,可是梦未成,残灯也烬,哀婉幽怨之情袅袅不断。(3分)
译文
分别后不知你的.行程远近,满目凄凉心中有说不尽的苦闷。你越走越远渐渐断了书信;鱼书不传我去哪里问讯?
深夜里风吹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别愁离恨。我斜倚单枕想到梦中见你,谁知道梦没有做成灯芯又燃尽。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赏析: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此词描写思妇念远的愁情。上阕写思妇别后的孤凄苦闷和对远游人深切的怀念;下阕借景,描写思妇秋夜难眠独伴孤灯的愁苦。全词突出一个“恨”字,层层递进,深沉婉约,把一个闺中独居的女子在爱人后的凄凉悲愁以及对杳无音讯的无情之人的怨恨,刻画得淋漓尽致。笔调细腻委婉,语言浅白,情感朴实;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很好地体现了欧词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是作者的早期作品。词是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发端句“别后不知君远近”是恨的缘由。因不知亲人行踪,故触景皆生出凄凉、郁闷,亦即无时无处不如此。“多少”,不知多少之意,以模糊语言极状其多。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远别的情状与愁绪。“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之内重复了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然而雁绝鱼沉,天崖无处觅寻踪影。“无书”应首句的“不知”,且欲知无由,她只有沉浸在“水阔鱼沉何处问”的无穷哀怨之中了。“水阔”是“远”的象征,“鱼沉”是“无书”的象征。“何处问”三字,将思妇欲求无路、欲诉无门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愁苦,抒写得极为痛切。在她与亲人相阻绝的浩浩水域与茫茫空间,似乎都充塞了触目凄凉的离别苦况。词的笔触既深沉又婉曲。
词篇从过片以下,深入细腻地刻画了思妇的内心世界,着力渲染了她秋夜不寐的愁苦之情。“自古伤心唯远别,登山临水迟留。暮尘衰草一番秋。寻常景物,到此尽成愁。”(《临江仙·自古伤心惟远别》)风竹秋韵,原是“寻常景物”,但在与亲人远别,空床独宿的思妇听来,万叶千声都是离恨悲鸣,一叶叶一声声都牵动着她无限愁苦之情。“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思妇为了摆脱苦状的现实,急于入睡成梦,故特意斜靠着孤枕,幻想在梦中能寻觅到在现实中寻觅不到的亲人,可是“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木兰花·独上小楼春欲暮》)连仅有的一点小小希望也成了泡影,不单是“愁极梦难成”(薛昭蕴《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最后连那一盏作伴的残灯也熄灭了。“灯又烬”一语双关,闺房里的灯花燃成了灰烬,自己与亲人的相会也不可能实现,思妇的命运变得和灯花一样凄迷、黯淡。词到结句,哀婉幽怨之情韵袅袅不断,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
玉楼春阅读答案15(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诉衷情
晏殊
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
无名氏
东风杨柳门前路。毕竟雕鞍留不住。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小楼画幕无重数。听得楼边车马去。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常,“香阁浓睡”。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15.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
答:
答案:
14.D(变虚为实,将具体的情感形象化为眉黛含情、丹青难画。)
15.(1)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1分)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1分)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1分)
(2)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1分)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1分)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