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海上日出

时间:2025-10-30 23:31:08
小学语文教案:海上日出

小学语文教案:海上日出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海上日出,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案:海上日出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

学习难点: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课前准备:课文插图

授课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一、导入课题:《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明白了。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2)画。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

①范。扩词: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刹那。近义词有: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③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

(3)交流思考情况。

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2~5节)

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

四、再读课文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解决的办法:

问题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自求解答。

问题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蒸腾,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显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人们只看到红色,看不到别的颜色.可为什么没有"亮光"呢?因为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光亮不大,透过浓密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太阳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问题3: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上升。太阳光透过水蒸气才能射到地面上。水蒸气不断向上涌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这种不断波动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象,从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体会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品读词句,体会日出时景象的伟大奇观。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巧妙用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情况。

板书:天气晴朗

多云

2.分男女生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蓝天、红霞慢慢升起的太阳太阳射在黑云背后的景象……)

3.再现海上日出的景象。

4.说一说,要是你亲眼看到海上日出的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太神奇了、海上日出不愧是伟大的奇观……)

5.过渡: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呢?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2、3小节,想想作者在观察或用词造句方面那些独到之处

二、品读词句

1.学生自读,思考以上的问题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自读情况。(归纳如下)。

a观察方面:不仅观察了太阳的形状,还观察了太阳的色彩亮光及其动态(太阳慢慢升起的情景),即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b写作方面:有序,能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用词造句方面更妙,具体表现如下:

(1)作者所用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点。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非常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太阳上升时的艰难程度及样子的壮观,精神的顽强。

(3)反映了观日出的真实感受。

4.指导朗读。

(1)个人尝试读,找找感觉,看看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和语速。

(2)在小组里读一读、评一评。

(3)展示读。

(4)回忆学法。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观察海上日出这一部分内容的。

(5)板书:品读词句体会语感

5.过渡: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特殊情况下(多云)海上日出这部分内容。

6.学生自读。

7.检查自读情况。

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重点交流"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的理解。(这句话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齐读2至5节。

小结:这段主要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整个过程,抓住了景物变化的特点,写出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三、学习最后一节

1.这句话与全文是什么关系?(总结全文)

2.自读体会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赞叹)

四、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海上日出》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3.感情朗读全 ……此处隐藏16991个字……什么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的了?

2、观察画面,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有时”是一种不经常的现象,“金边”这么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词,谁不想亲自瞧一瞧呢?一下子,把学生引入了伫立海边观看太阳被黑云档住,云端边缘,光芒四射,红而白亮,犹如金边镶嵌的自然美景中,(出示: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一个“冲”和“染”把太阳赋予了人的行为,太阳就是镶嵌金边,美化云彩的使者,(出示:后来太阳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边,甚至把黑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与云、水同时融入了霞光万道,水天一色的光亮的世界里,(出示:这时候,发亮的不只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你们感受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1、指明读第六自然段“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2、从这句话中你想知道什么?(指明回答)伟大表现在那些方面?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伟大的奇观?

3、分组讨论,引导理解。

剖析“伟大”、“奇观”:

“伟大”:“品格高尚,才识卓越,气象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或钦佩的算伟大”;

“奇观”:“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算奇观”。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伟大”之一:太阳冒出海面,蓝天变红霞,白云有了光彩,水、天一片灿烂;黑云遮挡,替黑云镶上金边,冲出黑云,把黑云染成红色或紫色,太阳升出海面,就象一位美化的大师,运用蓝、红、黄、黑、紫等几种颜色着力地渲染海晨的天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水天一色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伟大”之二:文中采用拟人手法描写太阳负荷慢升,冲破云层,跳出海面,镶上金边,冲出黑云,染成红色或紫色等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把太阳人格化,赋予了太阳人为的任何困难和势力都不可阻挡的神奇的力量,也只有太阳,才能使出这超神的魅力,为我们描绘出“海上日出”的晨曦海天画卷。

“奇观”之一:太阳走进云堆,光线从云堆里直射水面,天上霞光万道,海面金光闪闪,形成了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观。

“奇观”之二:黑云遮挡,太阳光芒四射,替黑云镶上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冲破黑云,升上云端,黑云被染成红色或紫色,人、水、天都成了发光的亮点,这是海晨的天空被太阳美化的自然奇景。

4、出示课文后面的练习

①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伟大”、“奇观”的意思指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伟大”、“奇观”所在

②给2—5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让学生自己做,然后根据前面听写的内容提炼出2—5自然小标题5、以读怡情,回归全文

①同学们现在已经是早上八点多钟了,太阳也升高了许多,我们就要离开海边了,希望你们能把这难得一见的“海上日出”的自然美景永远留在你们的记忆中。

②、我们今天观赏“海上日出”的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愿我们

回去能将这幅美丽的图画亲自画下来,你们能做吗?并将自己观看到的海上日出的经过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享受一下,好吗?

板书设计:

看日出早起

天:蓝红霞亮光半边脸无光负荷

慢升光彩

海上日出

日出:太阳进云堆光射水面一片灿烂进黑云镶金边出黑云太阳明亮

伟大奇观

惊喜、兴奋赞美

热爱大自然

小学语文教案:海上日出10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掌握“范围”、“一刹那”等词的正确发音和书写。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3、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学习重点:

品读课文,体验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

准备课文插图。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整体感知课文中描述的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

一、引入《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在海上看日出会更加美丽动人。今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吧。

二、探究背景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来自中国著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中的一篇文章——《海上日出》。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坐“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他随时记录下旅途中所见所闻,这篇文章描述了他在航行中数次观赏海上日出的感受与印象。请读完课文,同时结合自己的想象一同体验作者的描绘。

三、自主阅读

1、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课文,正确无误地朗读每一句话。

(2)标出生字词,逐一认读,并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

2、学生自主阅读

3、检查自主阅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正确发音)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并完成以下练习。

a、范:扩展词汇: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b、一刹那:近义词: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c、“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更换句子中带有点的单词,使句子保持原意。

b、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例子:小红的裙子边缘被镶上了一条粉红色的花边,这让她更加漂亮。

(3)交流思考

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中描写了海上日出的景象?(第二至第五段)

②根据天气情况,日出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晴天和阴天)

四、再读课文并提出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能知道太阳即将从天边升起来?

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会呈现“一纵一纵”的形状?

解决方法:

问题1:请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自行寻找答案。

问题2:当太阳出现“小半个脸”的时候,其表面积极小,光亮度也不高。由于此时早晨海面上存在大量水蒸气,所以太阳的光线通过水蒸气时就会被折射和反射,只有红光穿透力较强,因此能被人们眼睛所感知到。然而,由于水蒸气的密度较大,太阳的光线被多次反射和折射后,便发生了很多次的能量消耗,以至于光线最终无法透过空气层,所以会造成“没有亮光”的感觉。

问题3:早晨海面上的大量水蒸气在向上升腾,让太阳的光线透过水蒸气才能射到地面。这种水蒸气不断上涌,导致阳光产生了波动,而这种波动的光线被人眼所感知到,就会形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作业

1、再次读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美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思考课文最后一句话反映了作者的何种情感。

《小学语文教案:海上日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