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3.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情朗读,感受《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美。通过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理解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感情朗读,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历史地位和图画对北宋风俗世情的表现;理解重点句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
语文教案 篇2备课人:朱素香
教学目标:
1、会读、背对仗工整的句子。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会编童话故事。
4、会制作新年礼物。
教学准备
阅读关于动物方面的童话故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读读背背”
1、自由朗读,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2、同桌对读,理清每一句前后事物的关系。
例如:
天——地 雨——风
秋月白——晚霞红
……
3、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4、集体交流,指名背诵。
5、分组背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
二、完成“阅读”
1、正确流利的朗读短文。在朗读时,要注意文中小男孩过河时的动作描写。(要求学生画出描写小男孩过河时动作的词语)
2、说说你是怎样通过理解重点词语读懂短文内容的。
3、自渎短文,体会小男孩的聪明和爱动脑筋。
4、小组讨论,小男孩是用什么办法把水挑过河的?为什么大家都说他的办法
5、拓展活动。
(1)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爱动脑筋的事。
(2)你有更好的办法将水挑过河?
(任选一题,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6、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让学生说一说。(指名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童话故事,给其他学生以启发。)
二、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这些童话故事中,那些小动物都有什么特点。
教师小结:童话就是把这些小动物写成会说话,有感情的人。
三、学生练习编写童话故事。
1、启发学生思路。通过和学生谈话,帮助学生发现素材。开阔思路。
2、让小组里说一说自己选择的小动物。说一说他们中间发生的故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怎么想?试着给这些小动物起个名字。
3、将想好的故事内容写下来。
第三课时
一、交流写好的故事。
1、修改故事。
同桌交换提意见,个人修改。
2、先小组交流,推荐写得好的在班级交流。
二、实践活动。
1、准备活动
明确要求,准备好制成新年礼物的材料和制作工具。
2、活动指导。
引导学生想一想:新年到了,你会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什么样的礼物?
引导学生在写祝福的话的时候,应该写一些赞美、祝愿、鼓励方面的内容,不要写那些带有迷信色彩的话或不健康的内容。
3、在班级交流自己准备制作的礼物。
在交流制作过程时,要求学生把话连贯、说通顺,说清楚,让同学能明白。
另外:学生制作好了以后,可以在班上举办一个小展览会,将同学们的作品一一展出,组织评委,评出优秀作品,并进行鼓励。
语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 ……此处隐藏1973个字……p>(1)指导员怎样送信?战士们又是怎样拆信、读信?体会指导员对战士的一片爱心,以及战士们对信的珍爱。
(2)怎样才能把那种感情读出来呢?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
体会三名森林警卫是为了保护祖国最北部九十七万公顷的原始森林,宁愿自己过上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是多么伟大啊。
二、读了作者写的这篇课文,我们深受感动,想想作者为什么能写这么感人?他怎样把事情写具体的呢?赏析课文中的精彩语段。
(合语文天地D4读一读,比一比。)
1.三个战士谁也不舍得立刻拆开信,实在憋不住了,就从口袋里慢慢掏出慢慢撕开慢慢地读。从这天起,他们每天把信掏出来读一遍,直到一字不差地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
2.他们没有立刻拆信,过了好几天,才把信掏出来仔细地读。从这天起,他们经常读信,最后把信的内容都背下来了。
自己读,想想第一段比第二段好在什么地方?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多读几遍。在班里交流。
三、拓展练习:
如果让你给这些守卫森林的战士们写封信,你会和他们说写什么?
1、小组交流。
2、小组代表发言。找出最家方案,班上派两名代表执笔写信。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并试着默写《春望》,或把古诗改写成一段话。
板书设计:
送往小木屋的信
战士 为保护森林 克服单调和寂寞 军爱民
指导员 为送信 一路上小心翼翼 官爱兵
语文教案 篇5一、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
(一)、学习书写生字“八”
1.课件出示“八”字,说一说“八”字部首、结构。
2. 引导生说出“八”的读音。
3.我们用先学本义识字法来学习“八”这个字。
4.试着说一说“八”本义是什么?
5.师小结:将物分开,是分的初文。
6.指导书写“八”字。
①指导、示范书写生字。②组织学生描红、临写。
(二)用相似的方法学习书写生字:十。
shí 甲 菫金烷【字形】甲骨文、金文像一根竖置的棍棒之形。【本义】一根竖置的.棍棒。
(三)、1.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生字进行组词、口头造句。
2.课件出示词语。
二、学习我会认的生字。
出示认读生字“六、七、九”等5个生字。
1.指名认读,纠正字音。
2.多种形式朗读识记字形
3.交流识记生字方法。
巩固练习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6教学内容:
P36我长高了,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小学数学教案《我长高了》。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我长高了
语文教案 篇7教材分析:
本文叙述的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德雷·魏格纳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上述内容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每个部分连接自然,运用“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于是……”“魏格纳并不是一个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等过渡句,使文章浑然一体。阅读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懂得段与段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文中还有很多具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如“洁白宁静、性格豪放、静谧舒适、坐卧不安、不可思议、浩如烟海、飞渡重洋”,对丰富学生的词汇很有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