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教无类》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教无类》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教无类》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2、引导学生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和掌握本文的重要词汇
教学难点:掌握孔子关于教育及教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教育家,后世尊他为“万世师表”。他关于教与学的思想及方法,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还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解题:“无类”指什么?
明确: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二、翻译选文,掌握重点词语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教,教育;类,类别;名词。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评析: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育。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评析】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问。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老父长兄健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就去做吗?”孔子回答:“听到就去做!”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有父兄活着’;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听到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要推他一把;子路本事太大(容易冒失),所以我要让他退一步想想。”
-
评析: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评析】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一个忠于君主,算是尽忠了;一个不与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们两人都还算不上仁。因为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高还是远远不够的。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反,类推。整句话省略了主语。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不再去教他。”
评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评析: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 ……此处隐藏6743个字……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的实践。然而,细细体会,这句话还有更多的言下之意。
“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不分类别(身份地位、地域种族)地进行教育。易中天教授讲解过这一句,他认为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
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
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
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
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有教无类”属于哪一种呢?第一种不对。因为教与类不像勇与谋、名与实,是矛盾对立的两面。第二种也不对,理由同上。第三种更不对。能选择的,只有第四种,即“有A则无B”。比方说,有备则无患,有恃则无恐。同样,有教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这可以算另一层意思,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不是前提。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即对人无贫富贵贱愚智等差别一律给予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弥合这些差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平等思想。
孔子能够想到这四个字。首先来自他对人性和教育作用的认识。孔子虽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从儿时起便研习礼仪,且'十有五而志于学',终成一代宗师。通过对个人及门下弟子成长经验的总结,孔子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其中的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和环境影响。孔子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距悬远。根据这一认识,孔子曾极具挑战性地认为:'雍也可使南面。'(《雍也》)雍即冉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虽然冉雍的父亲是'贱人',但因为有良好的德行,孔子认为他可担当君主之大任。此言一出,对其弟子和后儒影响极大。颜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些肇始始于'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结论,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政治意蕴。孔子认为平民通过教育和实践亦可达致大境界,可以有大作为,这是他把平民列入教育对象的认识基础。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其次,也来自他的仁爱思想。据《左传昭公十年》记载,到春秋时期,在统治集团中,仍奉行'人分十等'的等级制度,马夫牛牧等底层民众被列在十等之外,几近不人。而孔子则坚持主张'仁者爱人'。《论语乡党》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匹是当时的主要运载和耕作工具,历史上有'匹马束丝'换五名奴隶的记载。在马厩工作的,当是马夫和驭者之类。孔子从朝庭下班后发现家中的马厩失火,首先关注的是伤人没有,既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有了这种思想理念,其打破等级界限办学授徒,就是应然的事情了。
三、思想分析。
刚才我们说,孔子的`有教无类',既是学生不分资质,也是一个教育效果的表示。第一层的意思,不仅是孔子作为老师的想法。也贯彻于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虽资质不同,表现各异,孔子在评价上也不尽一致,但在日常教育中却一视同仁,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下一课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有一位叫陈亢的学生曾向孔子的儿子伯鱼打探:'您在老师那儿得到过与众不同的传授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诗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诗就不会说话。'我退回便学诗。另有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中,我恭敬地走过时,他问我道:'学礼没有'我回答说:'没有。'他便告诉我:'不学礼便没有立足社会的依凭。'我退回便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后,非常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知道了三件:知道学诗,知道学礼,知道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季氏》)陈亢的结论是很公允的。
第二层意思,有教的目的是为了无类。那么,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这种“类”的区分,在教学上就要有类,一堆学生吃大锅饭,每人都吃一碗,肚量大的饿死,度量小的撑死,怎么无类呢?那就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课本上有两个例子:
【原文】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孔子的自白,让后人看到,这位万世师表的人物他也是有想法的,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教法。孔子重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所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不聪明,自己又讲的太玄妙。学生会去想啊想,想不出来,就“殆”了,殆是什么意思?危险。学生理解能力足够,就讲授适合他们学的东西,这就是孔子。后面的一段《论语》证明了这一点:
【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样?”孔子说:“可以。不如穷得有志气,富得有涵养的人。”子贡说:“修养的完善,如同玉器的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对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说到过去,你就知道未来。”
这则故事,除了让我们看到孔子的教学方法在于启发之外,“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是在子贡弄明白前一个道理之后,才开始和他谈论《诗经》,这就是循序渐进。
另一则,讲的是孔子的非常有侠气的弟子子路。
【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做(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听到了就去做吗(闻斯行诸)?孔子说,当然,听到了就该去做(闻斯行之)。这下子公西华不懂了。同一个问题,怎么会有两种答案呢?所以他对孔子说:“赤也惑,敢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求,就是冉有。由,就是子路。退,就是退缩。兼人,就是勇为。冉有这个人,大约比较瞻前顾后,因此孔子鼓励他勇往直前。子路这个人,则胆大妄为,因此孔子告诫他不要听风就是雨。孔子的因材施教,这条记载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