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教案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六个生字“葫、芦、怪、治”等,从中体会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正确书写“怪”“慢”,掌握竖心旁的写法。
2.积累语言,会用“多么……哇!”说出自己的感受,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到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的意思是“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感受到反问句的强调作用。
3.朗读课文,知道只有叶子长得好,葫芦才能结得好的道理,从而明白事物之间有联系。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落实分散识字
同学们,每当夏季来临,在很多农家小院里会出现葫芦的身影。瞧,它们多么可爱。让我们读词语——葫芦。这个“芦”字单独读是二声,放在词语后面是轻声。齐读“葫芦”这个词语,知道这两个字为什么是草字头吗?从前有一个人和我们一样喜欢葫芦,甚至比我们还要喜欢葫芦。让我们打开书读读课文,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二、初读感知,自主学习生字
1.提示读书方法: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把每个字音都读准。遇到不会的字怎么办呢?可以问同学,问老师,更好的`办法是看书上的小树叶里的注音。
2.教师巡视,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三、交流讨论,互动识记字词
1.出示:“葫芦藤”“蚜虫”“治一治”“奇怪”“盯着”“慢慢的”“自言自语”。
2.学生读词语,在师生互动中认识事物,识记字词。
看图片了解“葫芦藤”,认识“蚜虫”。
“盯着”“盯”读后鼻音,“慢慢的”第二个“慢”读轻声。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句子。
◇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
(1)每句话后面都有一个带有“口”的字,认识吗?它们分别表示不同的感情,谁来读一读句子?
(2)“哇”,表示赞叹、赞美。你的朗读要让大家听到对小葫芦的赞美之情。
“呢”表示确定,小葫芦能赛过大南瓜吗?这个人认为就可以,他多么喜欢小葫芦啊!
“吧”劝告,邻居这样对他说话,意思是什么?读出邻居对他的劝告。
(3)学生再次练读,从中感受到叹词的不同作用。
4.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和小伙伴认一认,读一读,说说自己的识字好方法。
(2)学生汇报识字情况,重点引导形声字偏旁表意的方法。
盯,目字旁表示什么?与“看”有什么区别?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
邻,右耳旁表示什么?(出示小篆)“邻”,右边的右耳上面是一块地方,下面是跪着的一个人,表示这块地方已经有人在。“邻居”是什么意思?
“怪”和“慢”字有个共同点,说说偏旁表示什么意思?
四、有效训练,端正写字态度
1.出示“怪”“慢”,要求学生先观察它的结构,再找到关键笔画,然后动手写一写。
指导:竖心旁占格小,“圣”占格大,一大一小放在一起,协调占格才漂亮。竖心旁的写法:点占横中线,第二个点再横中线上方,第三笔写竖。
在指导笔画过程中欣赏汉字,感受汉字笔画之间的相互谦让。
2.学生练习书写,展示学生的书写成果。
3.师生相互点评,点评之后二度书写。自主感受汉字形体美。
五、情景朗读,感受文章内容
1.朗读第一段。出示图片,指导学生口头表达——你会说“多么可爱的( )!那个人没有和我们一样喜欢绿叶、小花,他喜欢的是什么?从反复朗读“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中体会那个人喜欢葫芦的心情。
2.过渡语创设情境:有一天,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这可怎么办呢?请你和同桌小伙伴读一读文章二、三段的内容,再演一演,一个演种葫芦的人,一个演邻居,看看谁更像小演员。练习之后学生进行汇报演出,展示读书本领。
3.“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看着是问句,实际上是反问句,答案就在这段话中藏着。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那个种葫芦的人想的是 。请学生进行合理补充。根据补充的内容,学生加上动作演一演,感受反问句的语气特点。
4.继续创设情境过渡:同学们认为叶子上的虫用不用治?我们二年级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那个人却不明白。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看看事情后面的结果怎样。
5.出示图片,当种葫芦的人看到他心爱的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替他说一说。
六、总结检测,引发课外思考
1.你知道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出示词语连一连,读一读。
挂了 小花 雪白的 小葫芦
开了 虫 可爱的 南瓜
生了 绿叶 细长的 小花
长了 小葫芦 圆圆的 葫芦藤
3.假如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编一编。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教案2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平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平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习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此处隐藏4066个字……: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好,我们再来读一读。意思还是相近,可语气有什么不一样?(体会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要强烈些。)
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中的对话“你别光盯着葫芦……快治一治吧!”要读出规劝的语气。“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个人练习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来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理。
5、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6、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五、回读课文
1、小组合作,再读一遍全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什么?
六、布置作业
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话题,回家说一说这个小故事。
《我要的是葫芦》课文教案6【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等6个生字。会写“言、每”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吸取种葫芦的人的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道理。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一个个都落了,多可惜呀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可能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可以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因此,可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齐读。
2、学习生字词“葫芦”。
3、师:你们见过葫芦吗?谁能说说葫芦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葫芦)
〖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交流记字方法。
3、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并找出带生字的句子来读,要求读通顺。
4、分自然段读课文,想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
〖精读课文,读懂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读懂了什么:
1、说给同桌听听;
2、指名说。(结合学生回答,屏幕显示相应自然段,并进行板书。)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文中图2:
指名说:这棵葫芦一开始长得什么样?
(具体说说藤、叶、花、果实的样子)
2、指导朗读:
⑴ 你喜欢这棵葫芦吗?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⑵ 课件出示: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自由读、指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种葫芦的人正美滋滋的看着它呢。那么结果怎样呢?
2、自读课文,想一想:种葫芦的人最后得到葫芦了吗?请你找出课文中的句子。
3、课件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齐读。
三、自学2、3段课文
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全都落了?学生自由回答。
1、教学第二自然段:
师:叶子有了什么变化?(结合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些蚜虫会怎样?可他怎么想?
⑴ 指名读第一句话。
⑵ 指名表演那个人说话的样子。
⑶ 齐读该段。
2、教学第三自然段:
⑴ 同桌分角色朗读邻居和种葫芦人说的话。
⑵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⑶ 学生自由组合并表演。
⑷ 师:你们觉得他们俩谁说得有道理?
学生讨论,指名答。
3、课件演示:
小葫芦和绿叶的对话──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再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你认为种葫芦的人错在哪儿?
〖学了本课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幻灯片出示短文,复习生字:
邻居家种了许多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开满了雪白的葫芦花,这些葫芦花可真漂亮哇!你看,他们正盯着我们看呢!
2、采取多种方式读,如自读、小组读、集体读、分组读等方式进一步复习巩固。
二、我会写
1、课件出示要会写的字:
言、每、治、棵、挂、哇、怪、慢
2、自己把生字读一读。
3、小组能互相说一说每个字的偏旁、笔画、哪个笔画在横(竖)中线上、你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
4、师生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练写。学生练写,互相评价。重点讲解:“挂、哇”二字右边的'“圭”,是由上下两个“土”字组成的;“言”字第一横长,下面两横短;注意“每”字的笔顺。
三、我会读
课件出示: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四、扩展练习
1、小组讨论: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呢?
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续讲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4、指名讲故事。
五、作业
在课外找几个成语送给这个种葫芦的人。如:瓜熟蒂落……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葫芦藤上长满绿叶──蚜虫──葫芦变黄了
【教学后记】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学生对于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了解的非常清楚,因此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可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使学生生动形象的的感知内容。分角色朗读学生较感兴趣,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