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的扁担》教案

时间:2025-11-21 12:26:09
《朱德的扁担》教案

《朱德的扁担》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德的扁担》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德的扁担》教案1

一、课文简析

本文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现出大家对朱德同志的关心、敬爱之情。

二、生字及笔画(要求会书写、组词、注音,知道笔顺、偏旁)

三、二类字组词(要求认识、会注音)

四、词语解释

会师:几支独立行动的部队在一处会合。红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全称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地:一般是指军事指挥的中心地。斗笠:是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沿,用竹篾夹油纸或竹叶棕丝等编织而成。研究:商讨;考虑。不料:没想到,没有预先料到。敬爱:尊敬热爱。

五、近义词

带领——率领、会师一会合、非常——十分、研究一探讨、越发一更加、敬爱一爱戴

六、反义词

敌人——朋友、常常一偶尔、不料一果然、敬爱一厌恶

七、多音字

担:dān(担当)(担任)、dàn(担子)(重担)难::nán(难道)(难处)、nàn(难民)(责难)

八、段落大意

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背景。第二段,介绍红军去山下挑粮的情况。第三段,写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去挑粮,战士们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同志又找来了新扁担。第四段,写战士们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九、课文分析及提问

1.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分析:朱德同志知道战士们是怕自己辛苦,所以把扁担藏了起来。他在又找来的扁担上写上这五个字,表明了他挑粮的决心,也表现了他跟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2.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分析:大家被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感动,所以更加敬爱他了。

3.战士们为什么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起来?

因为战士们关爱朱德同志,不想让他过于劳累。

4.朱德同志为什么又找来一根扁担,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朱德同志这么做是为了表明这是自己的扁担,不让战士们再藏起来,这样他就又能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了。

5.你感受到了朱德同志什么样的品质?

我感受到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6.说一说,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因为战士们通过“藏扁担”的事,真切地感受到朱德同志爱兵如子、不搞特殊化、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十、练习

给下列字注音:朱、德、扁、担、志、伍、泽、敌、陡、难、争、仗、疼、料、敬。听写词语:扁担、同志、队伍、会师、红军、战土、带领、来回、白天、起来。形近字组词:伍(队伍)、五(五个)、战(战士)、站(站立)、士(护士)、土(土地)。词语搭配:穿草鞋、戴斗笠、挑粮食、藏扁担。

《朱德的扁担》教案2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第二自然段讲战士们为了坚守根据地,粉碎敌人围剿,争着到山高路陡的茅坪挑粮。第三自然段讲朱德同志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累了他,藏起了他的扁担,而他连夜又做了一根,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他。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人民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指导观察。

讲解:记,在这里是做记号的意思。

2、揭题: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出示课题)

3、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二、初读指导

1、各自按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求:

(1)标出各自然段序号;

(2)画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3)读正确。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朱德同志井冈山敌人

(2)领读生字词:朱。志都是翘舌音,冈是后鼻音。

(3)指名读生字词。

(4)齐读生字词。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

坚守粉碎围攻必须生产山高路陡

(2)理解生字词。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围攻:包围起来加以攻击。

山高路陡: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3)领读生字词。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翻山越岭劝

(2)齐读生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三、课堂作业

1、习题2。

2、读读。抄抄。写写生字词。

3、朗读课主,做到正确流利。

《朱德的扁担》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读课文,体会到朱德军长在“挑粮”运动中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10个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 ……此处隐藏7135个字……、让学生读、描字帖中的字,找出难写的字。

2、小组研究书写方法。

3、教师课件演示指导。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藏扁担

朱德找扁担

(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朱德的扁担》教案9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总结填空:

这个有故事主要讲了( )和战士们一块儿( )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 )的高尚品质,表达了大家对朱德同志( )。

二、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冈:共四笔,同字框加撇.点。

必:共五笔,心加撇。

守:共六笔,上下结构,宝盖头加寸。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劝:共四笔。左右结构,左边“又”中的'撇变成点。

记:共五笔。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不能写成“已”。

朱:共六笔。第五笔的撇和第六笔的捺要写得舒展。

产:共六笔。第六笔是竖撇。

并:共六笔。上下结构,第二笔是短撇,下面是“开”。攻:共七。左右结构,第三笔是提。/sjbwz/

志:共七笔。上下结构,上面是“士”,下面是“心”。

三、课堂作业。

1.描红练习。

2.扩词练习。

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们 劝 藏

越 敬

发 爱

朱德 赶做 写上“朱德记”

《朱德的扁担》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朱、攻、守”等于1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不畏艰险、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2、难点:了解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朱德同志像、扁担图片或实物、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对关怀人民的革命领袖毛主席产生了敬爱之情,今天我们要认识另一位老一辈领导人。

2、课件或图片出示朱德像。认识“朱德”这两个字。你们知识他是谁吗?

3、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朱德的什么事呢?

板书:朱德的扁担,请你们读一下课题。

4、课件或图片出示扁担图,也可出示实物。认识“扁担”这两个字。这就是扁担,谁知道用它可以干什么?“扁担”这两个字怎么记。

[课题中“朱德”“扁担”两个词里的四个字都是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有三个字是要求会写的字。利用图片,随着出示课题分散识字。这样字不离词,音、形、义紧密结合,学生识记生字的效果好。]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1)圈出不认识的字,看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遇到不懂的词句和问题作记号。

2、小组学生互读、互查、互教生字读音,互相解疑。教师巡视,了解生字认读情况。

3、集体认读生字词。

朱(朱德)(朱红)德(德行)(品德)

扁(扁担)(压扁)担(担子)(扁担)

志(志气)(志向)伍(队伍)(行伍)

敌(敌人)(敌军)抽(抽到)(抽签)

陡(陡坡)(陡峭)难(困难)(难办)

斗(北斗七星)(升斗)仗(打仗)(仗势欺人)

疼(心疼)(疼痛)根(树根)(根本)

料(意料)(预料)敬(尊敬)(敬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手势告诉老师,这课有几个自然段。

2、请三名同学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能读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这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先评读,再说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朱德和大家一起挑粮。战士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后来朱德在扁担上写了“朱德的扁担”五个字,大家就不好意思藏他的扁担了。]

4、学生质疑,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

(1)什么是“斗笠”?

(2)“会师” “不料”是什么意思?

(3)战士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不藏了?

5、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方式解疑。

(1)利用实物、图片、插图解决以下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质疑3读课文,找有关的句子,初步了解战士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后来为什么又不藏的原因。

让学生带着质疑3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让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说说战士藏扁担和后来又不藏的原因。

(因为战士心疼朱德,所以要藏他的扁担。后来大家敬爱他,不再藏他的扁担。)

板书:心疼敬爱(四)研读、感悟、理解战士为什么心疼朱德。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让战士心疼,找出相关的词句。

2、小组交流。结合自己找的词句,谈看法,互相补充。

3、集体交流。学生先读找出相应的`句子,然后抓住重点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谈看法,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随学生发言投影以下句子,随机在重点词下面点点。

(1)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从“不远”这个词看出敌人离井冈山很近,是要进犯井冈山。朱德到山下挑粮会遇到危险。

(2)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想想“五六十里”是多远,要走多长时间。(天不亮出发,开黑才能回来。)

陡峭的高山,你有什么感觉?(难爬、累、喘不过来气。)

想想朱德还要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走这样难走的路就更难更累了。

指导朗读:评读、赛读。

谁能把挑着粮爬这样的山,来回走五六十里那种艰难的感觉读出来。

(3)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晚上,还要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

朱德穿着草鞋,肩上担的满满的一担粮食,走那么难走那么长的山路,实在让人心疼。

朱德白天挑粮,晚上还不能休息,而且不是一个夜晚,是整夜整夜地研究打仗,他太累了,太辛苦了。想想朱德最需要的是什么?(休息)

让学生进入角色。

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对朱德同志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自由练读,小组交流读、个人展示读。

《《朱德的扁担》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