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1-32页的例题7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商中间有零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2.培养学生笔算除法的计算能力,养成验算的习惯;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以及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为什么要落下来。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展示台、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判断下面各题的商各是几位数。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804 8)712 5)305 2)206
师:请同学们想想下面各题的商最高位在什么数位上,商是几位数。
2.笔算(选择你喜欢的一道题进行笔算,两题都算也行)。
505÷5 804÷4
指名演算,其余的'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完成后,师问:为什么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
师:这两题是我们昨天学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同学们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比昨天的还难,但只要大家用心思考、积极动脑,一样能学得很好。(板书出示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例7:(1)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
师:全班一起把题目读一遍。(学生读题)
(1)找找这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指名回答)
(2)根据条件和问题你想怎么计算。
师:为什么用除法,有没有别的想法?
生:没有用除法计算最正确。
师:他说的很好,陈老师也这么认为。接下来我们就试着独立笔算这道题。
(3)学生试算,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笔算过程,并展示在黑板上。
(4)师: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5)评价:班级交流哪种算法最好,对学生的算法进行评价。适时进行表扬鼓励。
(6)归纳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它和804÷4这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
2.比较 832÷4 804÷4
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______
3.巩固5)525
现在请同学们笔算这道题。
学生练习后,问:你是怎样想商中间的0的,为什么?
如果不笔算,你能不能马上判断出商中间有没有0呢?看看上面的题目能不能找出其中的规律。想一想,看谁最聪明。(最高位是除数的倍数,十位比除数小商中间一定有0。)
三、巩固练习
______ ______
1.选做 3)615 6)624
______ ______
5)517 4)826
学生完成后讲评,问:怎样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呢?(验算)
2.当一回小医生(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1 0 1 1 7
5)5 1 5 4)4 2 8
5 4
5 2 8
5 2 8
0 0
5.编题游戏。
师说一位数,生说三位数使它们相除商中间有0。学生回答后再笔算进行验证。你们说了这么多数,是不是都符合游戏规则呢,想不想验证一下?笔算看看。
四、知识应用:第33页第1题。
306÷3 360÷3 680÷4 608÷4
517÷5 403÷8 262÷6 564÷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小数产生及发展的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对小数的有关知识进行一次综合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希望同学们能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掌握一位小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计算的方法,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小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迅速地进行相关计算。
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1题。
(1)出示图,学生独立涂色完成。
(2)指名口答,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师生共同归纳:先看平均分成了几份,再看涂了几份。
2.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2题。
(1)独立在课本上填写合适的小数。
(2)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想的。
(3)。
3.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3题。
(1)出示题目,请学生口头说说每人储蓄的钱各是几元几角?
(2)比较,集体反馈,重点说说是怎么比的。
(3)。
4.完成第106页练习十第4题。
(1)引导看懂数轴,理解题意。新课标第一
(2)独立完成,思考哪个数最接近0.5,哪个最接近2?
(3)全班交流反馈。
(二)综合练习
1.填空。
(1)1元的6/10是()元,写成小数是()元;3角是1元的(),是()元,写成小数是()元。
(2)0.5分米是()分米,是1分米的(),是()厘米。
(3)零点八(),2.6读作()。
(4)1.4米=()米()分米3元2 ……此处隐藏16244个字……别是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
师:对,像第一场比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第二场比赛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就一定要用到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先代表我们班的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练一练
师: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新苗杯”校园小歌手大奖赛,这张统计表(显示)里记录了1,2,3号小选手的成绩。仔细观察这些数据,不用计算,请同学们先来估计一下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各是多少分?
生1:我估计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大约是90分。
师: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把李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拿出5分给王老师,这样王老师的打分就变成90分,李老师再给1分给陈老师,这样陈老师也变成90分,李老师也变成90分了。
师:你能把高分补给低分,在估计的过程中知道1号选手的平均得分,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谁知道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
生2:2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1分,我观察这三个数后把王老师打的最高分96分中的5分给李老师,这样这三位老师打的就都是91分了。
生3:我也是用这种办法把王老师打的95分拿出2分,1分给李老师,1分给陈老师,所以3号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3分。
师小结:平均得分就是把高分的补给低分的,互相拉平,应该比高分低,比低分高,在高分和低分之间。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73页看第1题,把这张评分统计表填写完整,并排出三位选手的名次。
(集体订正。)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我就了解到一条,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从校医那儿了解到同学们的平均身高是135厘米,看到平均身高135厘米,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要高。
师:是的,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比三(1)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还要高,我们要告诉三(1)班的同学要加强锻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生2:我的身高是137厘米,比全班的平均身高要高。
生3:我的身高正好是135厘米。
生4:我也是。
师:有没有比这个平均身高矮的?
生5:我是133厘米,比平均身高矮2厘米。
……
师:看来,有的同学的身高比平均身高要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还有的跟平均身高一样,其实平均身高反映出的是全班同学身高的一种平均水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或者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生1:我用电脑打字,1分平均能打50个字。
生2:我1分平均能做40个仰卧起坐。
生3:我每分平均能读一百多个字。
生4:我们家平均每个月的电费是40元左右。
生5:我们家三口的平均年龄是27岁。
生6:我们柳州夏季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约是30多度。
生7:我平均每天晚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约30分钟。
……
师小结: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还有很多很多,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安排、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课后再回去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信息?也可以把它们写进你的数学日记里。
〖教学反思〗
在“奖牌给哪组”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大胆争辩、善于反思,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问题中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开课,在与学生聊投篮的轻松话题中很快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然后,让学生从两场比赛中任选一场来评判,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两场比赛投中情况的统计图,使学生发现第一场比赛两组投篮人数相等时,可以逐个比、比总数或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比,学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新理念;但第二场“当投篮的人数不相等时,奖牌又该给哪个组?”这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起讨论平台,这时我不急于下定论,而是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与争辩,在不断交流与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明晰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获得怎样利用统计图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体验,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发展统计意识和应用意识。
2、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本节课将平均数置于生活这个大背景中来研究,从解决投篮比赛的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到协助学校的评委会算出歌手大奖赛选手的平均得分、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再到课后进一步去收集、了解更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每个人都离不开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不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3、问题与思考
在这节课中,对于评判第二场比赛奖牌该给哪个组的问题,我给予学生思考与争论的时间较长。作为教师,我虽然没有急于下定论,但如何及时地把学生当中的思维差异变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提升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我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与反思。
〖案例点评〗
“奖牌给哪组”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经历平均数知识的整个构建过程
开课,通过争当公平、公正的小裁判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他们在评判人数相等与人数不等的两场投篮比赛中,发现问题、引起思维冲突。经过充分地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地将平均数的意义不断引向深入,亲历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到人数不等的情况需要求平均数才能公平地做出评判的过程,把认识平均数与解决颁奖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
2、选择的学习内容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如:比较两组同学的投篮水平、了解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了解比赛当中评委们打分后算出的平均分,还有月平均气温、家庭月平均消费等等,使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和作用的理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师注重角色转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给每场比赛的冠军队颁奖的全过程中,教师真正把“裁判”的角色交给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积极思考、反复讨论、大胆争辩,允许“一个问题多种声音”,最终通过师生互动式的交流、探讨达成共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新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