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一本真知卓见的好书,一个敢于说出真话的学者,精彩处太多,选择几处谈谈收获。
也许是由于奥运会正在进行,也许由于自身体质不太好,所以对这一篇更加关注,每次升旗仪式只要时间稍长一点我们的医务室就会被送满晕倒的学生,而这些学生问题在什么地方,营养不会缺,只会过剩或不均衡,最主要的是缺乏体育锻炼,而实际上体育的价远远不仅与促进身体发育,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培植、释放和提升人心灵深处潜存着的狂热与痴迷,充分调动我们的感官投入生活,是心灵丰满和生活圆融。所以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重视体育运动,我们自己也应该投入健身活动。
民主是保障全体公民充分平等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与决策的政治制度,但民主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态度,他是为人处事的个性与风格,而这种个性和风格一般在0~20岁通过民主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氛围来严惩。所以民主的课堂很重要。我们教师要经常引证和发挥由学生提出的观点,学生提出的创意、建议和合理要求均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认同甚至欣赏,当然还要有能力调控课堂,引导课堂的进程。再举一例,在学期末的各项评优活动中,教师能当堂唱票也是民主的体现。
肖教授列举的几条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条条真实,条条无奈。我们常常叫苦连天是否是教师已经不再崇高?在面对过多的课时,还有那么多的检查、考评之后,我们有多少真正静下心来备课,全心考虑学生收效的时间呢?难怪教师的职业倦怠慢慢成为了一个不再陌生的词语,难怪我们还没有下班两条腿已经不想再走了。
每篇都很精彩,但我真正想说的我觉得还是书中说得更好,所以不再多说,还是慢慢吸收滋润自己的心灵从而通过课堂滋润我们的学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2作为一名理科思维根深蒂固的人,初读书名,说实在的,这本书并不太吸引我,秉承着“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对于纯理论的教育书籍,本人确实不太感冒。不过在后面工作之余翻看这本书以后,才发现它的独特之处,也让我从中获益良多。
犹记得以前读到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诚然,教师是很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对品德要求较高的职业。回想自己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曾一度讨厌某些师德欠缺的老师,甚至不愿听他的课,而如今自己走上讲台,角色转换之间,自己会不会也成为了“他”?让我在授业的同时,更加明白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师德,才能向其他人传递正能量。
但具备良好的师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同样是一个长期积累成长的过程。就像本书讲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做无愧于良知的教育,就是要做真教育,然而现实教育中“假”却屡见不鲜。如在我们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对于实验教学这一块往往敷衍了事。通常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将实验操作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操作步骤的形式来代替,忽视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弃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阵子,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为了节约时间,我将分组实验变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实践操作、探索求证能力培养和关注,当课前学生期盼地问我是不是去实验室上课时,想起整理实验室的麻烦,我几次“狠心”地让他们回教室上课,让他们上科学课的兴趣受到了打压。现在想想,为了自己的方便,而忽视学生们的感受,这何曾不是一种负能量。而当我放开手让他们准备材料,同时自己从中协助指导,原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也并不是我想的那么难,他们一样可以自己独立完成的很好,这也让我从中反省了自己。
作为老师,更应该是孩子们的榜样和标杆。像书中所讲“身教重于言教,心教重于身教”。作为新教师,我们现在还处在“言教”的阶段,往往靠着自己的“大嗓门”,费时费力的摸索着。想要达到“心教——有情、有义、有度”,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养成好习惯。一名优秀的老师,他的优秀已不是一种行为,而是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正如教育家叶圣陶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如此,老师亦是如此。培养习惯,贵在坚持,以前上完课,总是一副完成任务的心态,没有及时去反思这节课的不足和问题,反而让问题扩大化,在期末才去恶补也为时已晚。正如老教师讲的“课上的认真,课后辅导才会轻松”。所以我提醒自己一堂新课上完后,给自己几分钟时间及时反思,完善课程,避免给下一个班级产生同样的问题。长此以往,养成新习惯,既是考验自己,也在磨砺自身的意志。
读完这本书简单,但读透这本书却不容易。反复去读,反复地去回味、去实践,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因为我觉得只有当自己磨炼、成长为一个正能量的人,才能将它更好地传递给他人。就像酒一样,酝酿的时间越长,拍开封泥后酒香才会更加沉郁绵长……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3很喜欢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这是一部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它让我激动而生反复阅读的冲动,心就这样被牢牢地拽住。
肖川教授在《感悟人生》中所言:“心比天高的人,往往命比纸薄。‘不欲其所无,穷尽其所有’,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并努力发现其价值,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高贵之所在。”很认同他的人生感言,珍爱学生,珍爱家人,珍爱自己,尽自己的努力从事自己的工作,真正做到问心无愧,我想,即使自己做的不够理想,也无需自责了。教师要学会解放自己,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魏老师说,一个人的乐观取决于内心深处的达观,不去关注失去的,只关注自己内心坚守的部分,牢牢地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进行盲目的攀比,于是心中就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全心全意地爱自己所拥有的,全身心地和它绑在一起时,每时每刻每处都能生活在快乐之中。
肖川教授也在书中诠释幸福,真正的幸福,是我们对于自己充实、丰富、纯洁、高尚的精神生活的体验。当我们用真诚的言论和行动去振奋别人的同时,也振奋了自己;当我们用广博的爱心去温暖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我们自己。是啊,三尺讲台是我们播洒理想的舞台,每当我们看到学生在自己营造的一个又一个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自由地畅谈,激烈地争辩,大声地欢笑。这种幸福又怎能用言语来表达呢?
感叹之余,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教育,自身的修养,教师要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因为你的思想就是你的生命,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会让我们的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品位,是我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屑、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存境遇中摆脱出来,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作为教师,在你的教学中,你把什么样的内容带进课堂,带入学生的精神生 ……此处隐藏14233个字……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脑力劳动。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可确定性,那就是: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热爱生活。有了这一理念的支撑,我们在追求教学艺术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才会拥有了那精彩四射的教学智慧
教育智慧,是课堂上的一些巧妙的教学技法,但是我们往往忽略的就是课堂上的随机事件,这些突发的事件,也就是课堂上随即生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好这些教学资源,会使我们的课堂变得鲜活起来,让看似冰冷枯燥的数学变得温柔丰满。因为在课堂上,我们的教育智慧,会让优异的孩子灵机闪现,会让孩子在错误之后一步步引向成功,感悟到思考的神奇。课堂上的互动生成,基于一种本色,就是爱,师生之间的爱,缺少了这些,我们的课堂依旧是冰冷和枯涩的。“认识了课堂,才算真正理解了教育。改变了课堂,才算真正落实了新课标”。
王晓春老师的话说得好: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地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是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看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千万不要以为爱能包治百病”,我们经常以为爱学生就能教育好孩子,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除了爱学生,还应运用理智、智慧、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我们都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上课时两个学生忽然因为一件小事争吵了起来;这时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把这些学生叫到跟前批评教育一番呢?还是先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先提出几种假设,然后再处理这些事情呢?王晓春老师的两种处理学生问题的思路,值得我们的借鉴:
1、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成长。
2、看到现象—进行教育—达到教师目的。
第一条的思路的主线是“问题”,第二条思路的主线是“管理”。而第二种思路的目的只是方便今后的管理,并不是学生真实的成长,或者也可以说,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服从教师的管理,就是成长了,其实这是以教师为中心。处理学生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真问题的研究为主线的时候,才谈得上素质教育。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呆子;要么是在进行社会利欲的熏陶,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我们静心等待;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翻翻地图,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挥挥手,孩子,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福!
总之,《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像一个海洋,它不是我一时之间就能理解和领悟的,这还有待于以后的日子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学习。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4一,教育智慧来之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和思考
一个善于思考,能深入了解学生的老师,其身上一定闪动着智慧的灵光。智慧的灵光来自于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之中。《秘密约定》这个案例讲了一个学生上课频频举手,给老师的印象是"不懂装懂,随意举手,欺骗老师"。一般老师可能会冷落,甚至讥讽他。可肖东萍老师经过深入了解后却认定他有一颗"好胜,上进的心"。学生的一些看似缺点的表象一下子成了优点,老师的视角变了,想法也就变了,可见老师的观念是极其重要的老师遇事"三思而后行,不忙于下结论",先了解情况,了解是解决的前提,思考就是研究!了解和思考过程蕴涵科学的探究,才能有切合实际的问题解决的结果。所以王老师认为:"成功的关键不在于答案,而在于知道如何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一般思路是:1,尽可能周全的了解情况,占有材料。2,根据这些材料提出种种归因假设(假说),即初步诊断。有了诊断就可以开药方试试了,于是采取措施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干预。3,再根据反馈的干预结果,调整假说,调整诊断,调整药方……如此循环,认识不断深入,问题也就逐步得到解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在了解情况是要习惯于了解学生的'成长史和考察家庭教育的特点,有利于搞清孩子问题的真正原因。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育智慧的保障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很多教师是这样想事情的,刚说过不能怎么样,学生就公然违反,"顶风作案"是明摆着与老师对着干。于是火冒三丈,处理起来"简单,粗暴",一顿训责,学生在高压之下似乎也立竿见影。可以说这是教师在使用权力压制学生——"拼力气",学生是否真的服气很难说。也可以说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制造敌人"。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很多时候体现在教师能否"化敌为友"的能力上,要做到化敌为友,教师要有科学的精神,研究的心态,前提是教师自己心理要健康。王老师说;"人有研究的心态,他是不会向研究对象发脾气的……恰恰相反,你得想办法使自己的认识客观地反映对方的现实状况。这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我想,人的宽容度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只有心中容得下他人的人,才可以冷静的面对意外情况,举重若轻,把麻烦酿成快乐。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多么重要。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15一本好书就象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给我们许多启示,有时甚至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无疑《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就是这样一本指导教育的好书。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是一种指向人的心灵、情感和身体的关心”。 这一观点正好与王晓春老师的“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吻合。一个个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案例,可是一经王晓春老师深入独到的精辟点评后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也给我们拓展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但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仅有师爱和教育教学知识还是不够的,教育智慧更应体现出独特的个性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读了此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晓春老师的那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凡事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刨根问底。面对问题不是简单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也不是草草了事的态度,而是积极地捕捉问题的相关信息,查找原因,深入分析,科学地解决并追踪关心教育效果。
例如:案例6的《爬树风波》讲的是一个刚被老师禁止爬树的`学生,在片刻之后,就有小朋友来告状说他又在爬树。这样的“顶风作案”会让许多教师不加分析地贸然站到孩子的对立面去,而且多次如此“导向”,让孩子索性和老师对立起来,最后让事情僵化。王晓春老师把这种教育方式称为“制造敌人”。王晓春老师评价案例的作者黄玫瑰老师遇到问题能压住自己的情绪,将“不满”转化为“探究”,去询问孩子“为什么爬树”。这是一个看起来很平常实际很了不起的转折。所以王晓春老师指出要搞好教育,要有科学精神,有研究心态。即王晓春老师提出的“面对问题,要探究”。
这样的教育智慧来自于对问题的坚持不懈的思考与研究。希望我们都能培养起“研究问题”的意识,并逐渐形成“研究问题”的习惯,做一个具有教育智慧的智慧型的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