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1对于《红楼梦》,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厚厚的书册,密密麻麻如蝌蚪般的文字,散发着油墨的气息,让那时才初一的我产生了厌倦。也许是对这种密密麻麻的文字的排斥,我并没有把这本书读完。再读红楼时,我已是高中,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渐渐长大,对于爱情有了朦胧的见解。重新端起厚厚的书页时,发黄的书页上不再是蝌蚪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幅幅真实动人的画……
起初,看到的是黛玉的孤傲,宝钗的.圆滑,湘云的爽朗,王熙凤的泼辣……后来,看到了黛玉对爱情的纯真,对封建教条的不满。宝钗对婚姻反应的冷淡,是一个封建世俗的守卫者……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写的便是黛玉和宝钗。“可叹停机德”说宝钗是合乎封建道德标准的贤妻良母,“金簪雪里埋”描绘了宝玉出家,一人独守空闺的悲凉。“堪怜咏絮才”称黛玉有谢道韫咏絮之才,“玉带林中挂”黛玉泪枯而死,宝玉出家为僧。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不仅是家庭悲剧,更是社会悲剧。王熙凤在得到贾母的态度后,用宝钗替代黛玉演了一处“偷梁换柱”。结果便是黛玉的死,宝玉的心灰意冷。
红楼里众多人物,独爱黛玉,她的孤傲,她的天真,她的才气,她对爱情的纯真,深深感染了我。她没有宝钗的机灵圆滑,没有王熙凤的权术,没有湘云的英朗直爽……一个多泪多伤的女子,即便出生便择定了家庭轨迹,即便出生便注定死的凄凉,她依旧敢爱敢恨,临死前的那句,“宝玉,你好……”更是悲凉。一首《葬花词》是她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强要胜的情绪宣释。“侬尽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意为现在别人笑我葬花痴傻,他年别人葬我可知我是谁么?暗含了自己命不如花,道尽了心中苦楚。这样一个格格不入,多泪多伤的女子是那样的凄美。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一抹降珠草,受神瑛侍者浇灌,又因浇灌过多故五内郁结。这也就是宝玉与黛玉悲惨爱情的写照了吧!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2翻开《红楼》,满纸荒唐;一梦红楼,一曲悲歌。《红楼》,它构筑了一个华美且易碎的梦。华丽的外表下掩盖的是悲欢离合,一曲惜叹姻缘的千古悲歌。
你在宫里生活了近二十年,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一般火红,可最终却落得“虎兕相逢大梦归”。曾经的恩宠不再,荣华富贵不再,所有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一场红尘梦,一滴相思泪,望家乡,路远山高。
你软弱、怕事,每每看见你被人欺负,总是想到鲁迅先生的话: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你注定是悲剧的开始,悲剧的结束。迎春,迎春,你的命运如同迎春花一秀,几时鲜艳几时败,最终落得个不再生根、不再发芽。你是贾府无色无味的一抹春色,羞涩、胆怯,你终究敌不过风雨霜寒,魂断夫家。
你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你生于末世之中,终究无法改变这个家族走向末路的趋势。清明滋送江边望,无奈你远嫁他方,千里东风一梦遥,天长路远,梦魂难渡,相见无期。你的文采精华,见之忘俗,而你如同一朵玫瑰,冷艳,却带着致命的'诱惑。你的灵动、你的才学、你的决断果敢,让我深深为之惊叹。如此女子,更应该生在盛世,那必有一番作为。而你却生在末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贾家慢慢地走向衰落,却无力挽回。
你的孤僻冷漠,嘴冷心冷,那是因为你从小便缺少父爱和母爱。勘破三春景不长,你是否在暗示自己的三个姐姐的不幸结局?缁衣顿改昔年妆,你的生活困苦,境遇悲惨,也许这也是你弃世的原因之一吧。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最终你还是常伴青灯,了却此生,如此惨淡凄凉。
读罢《红楼》,感慨万千。是什么让这些如花般的女子轻易地凋谢?是什么让红楼一梦了无痕?一曲悲歌,千古绝唱。红颜易逝,人去楼空。怎一个悲字了得!
做一个红楼惊梦,叹一曲红颜悲歌!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3《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这本书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描述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淋漓尽致的反映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伟大杰作。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又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他们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我实在是为林黛玉而感到悲哀不值,更为他们悲惨的'命运而惋惜。但追究人物本身并没有过错,让人憎恨却是那种封建的传统观念。什么婚姻大事父母做主,什么门当户对,这种思想真是害人不浅。这不,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因此而要承受阴阳相隔,想而见不着的痛楚。还要让贾宝玉受这样的欺骗。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冷清了,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唉,就是石头心肠的人也会被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的。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4在寒假期间,我在闲暇时间读了中国经典四大名著之一,曹雪琴写的——《红楼梦》。读着《红楼梦》我的心就像扔进水中的石头一样沉浸了下去,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让我意犹未尽。
这本《红楼梦》为我们讲解述了一个大家族从荣华富贵到家族败落的“生命”过程,中间也夹杂着悲惨的爱情故事,读着让人伤心,又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的波折很大:而故事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几位:有深明大义的贾母,有溺爱孩子的王夫人,有雷厉风行、爱耍小聪明的王熙凤(凤姐),有爱哭,软弱,但是纯洁的林黛玉,还有为人正直,而且聪明善良的平儿。
故事中的环节是一环扣一环,读的过程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一篇:——宝玉、凤姐遭到了别人的.陷害,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原来赵姨娘和贾环,马道婆都比较悔恨凤姐和宝玉。一次贾环进荣府,去探望宝玉,在他接近宝玉时,邪恶的念头在他心头一闪,他心生一计,想用身上的蜡烛泼到宝玉身上,因此,他便装作不小心抬凳子碰 ……此处隐藏4853个字……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
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
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13寒假里,我读了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它真不愧为是一本奇书,书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薛宝钗无疑分别是《红楼梦》的女一号和女二号,贾宝玉、林黛玉两人感情悲剧贯穿始终。由多情潇洒的宝玉,娇嫩多病的黛玉,塑造了一个发生在清朝封建家庭的动人感情杯具。作者曹雪芹透过《红楼梦》,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也表达了他的不满与愤怒。
故事讲述的是从小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来到了贾府,渐渐与公子贾宝玉相恋,本来这是一段完美的姻缘,但却又因凤姐从中使用掉包计,让贾宝玉娶了戴黄金锁的薛宝钗,以至于林黛玉吐血身亡,贾宝玉从此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红楼梦》的故事太感人了,写得个性精彩,故事环环相扣,我时常投入不己。读了它,我还真懂得不少道理。我觉得,当时的贾府很奢侈,贾府的贾母有权有势,说话也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得听她的。但她很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掌上明珠。虽然贾母十分疼爱贾宝玉,但我并不是十分喜欢他。
我觉得贾宝玉这个人物有点玩世不恭轻佻、顽劣、屡教不改,这些词都能够用在他身上。当然,最后他也在黛玉离世的巨大悲痛中醒悟了过来,一改自己平日任性妄为的作风,我个人喜欢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她虽然爱哭,但很有才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在一齐玩耍,两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十分要好,这在当时是社会所不能容的。
但是,作为当代的孩子,我觉得我们要坚强些,不要像林黛玉那样动不动就暗自垂泪。我读了《红楼梦》后就十分佩服曹雪芹,他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能把里面的'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说明他的写作功底十分深厚,里面的人物个个好像站在我的眼前,同我说话似的,让我跟他们共同欢笑,共同悲伤,共同成长。我要学习他的写作的方法,把写文章的基本功打扎实,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14宝黛痴痴一往情深,缠绵悱恻出清新。人间闺阁藏身秀,世人情天感日明,一片冰心魂枉系,长丝丽质性何灵。悲哀一曲评封建,不尽红楼唱古今。—–题记
《红楼梦》想必大多数人都读过,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有人评价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小说,没错,这部书深深的反映了古代封建统治所带来的喜怒哀乐。我觉得《红楼梦》中男主角贾宝玉多少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从家族繁荣鼎盛至败落,剧情都与曹雪芹有些相似。
读罢红楼,心里更多的是沉重,给我留下最深刻得印象自然是宝黛钗三人,宝玉因是贾母最疼爱的,人性是自然的,一句话说得不对,他便要摔玉。说起这玉,大有来头。这玉原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通灵性,便想要一干人文繁华,于是求了那和尚与道士。带下了凡间,玉上有四字‘通灵宝玉’。全家将这玉是为宝玉的命根子,当然是不肯让他砸的,每次都是叫着,求着,才劝住了。我认为,宝玉才是三人之中看得最透彻的人,结局时,他终是看破红尘,出家做了和尚。他不似妙玉,妙玉虽自称‘槛外人’,却无法真正做到六根清净。;一切只因他经历了与挚爱的.生死离别,被至亲的欺骗以及家门的衰落,红尘已无再留恋,两袖清风槛外人。宝人才是真的做到了这个境界。
林黛玉是我最欣赏的人,她有才华,有美貌,有智慧,但就她的身世,性格,已经注定了她是悲剧性的人物。她无奈着‘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深间燕子太无情。’伤感着‘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最终却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藏如梦来。’的悲惨结局。黛玉是真心爱着宝玉的,他们之间的感情,也是这部书中最大的遗憾,也许就是这个不完美吧,铸就了一段千古不灭的情缘。从那首《葬花吟》开始,一切似乎都在暗喻着结局的悲剧。
高中红楼梦读后感15读罢《红楼梦》,回味良久,不禁去臆测这是怎样一个作者,文字背后的眉宇是否深颦,写故事的人需要一点儿寂寞。故事在现实中影影绰绰的浮现,那些场景,那些人物,那些对话,凭依的是寻常日子里无处诉的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满腔愤懑全都化为纸上文墨,初由“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雪。”由此开端,叙叙而谈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兴衰史。
文章中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例如:行事雷厉风行的凤姐;善解人意的薛宝钗:言行娇憨的史湘云:可怜多情的香菱……这些人这些事是作者曹雪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缩影,上面的每一个人都真真实实的活着,他们有血有肉有泪有笑,每个人都活的不容易,却又真真切切。
我不喜欢薛宝钗的“善解人意”,总认为来的.太虚假,泯灭了人性,在封建思想的禁锢下,她也变得麻木,最爱与之恰恰相反的林黛玉。她是一个美丽如圆荷之琼珠,脆弱如飞檐之琉璃的女子。虽然娇袭一身之病,但她骨子里的血性和刚强是不可言喻的,面对他人的过错,她会指出,且用词犀利。并不似大观园中其他人那样遮遮掩掩,惺惺作态。同时她又是一个感性的人。面对落花,并不随意践踏。没有“花开甚折直需折,莫待花无空折枝”的意味,而是悲凄葬花,写出凄美的葬花词。她为人敏感,对事物处处细心;会为宝玉的一言一行而留心,同时也会为他的热情和冷漠所左右心情;会对宝钗的一举一动而疑心……
她为人敏感却不失热情,她为人寡言,却又不失才气。在故事中她才是独特的一奇女子!
故事总会走向尽头,而林黛玉的悲剧结尾在意料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
读完文章,暗自叹此情若能合一契,感此生甘苦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