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教案

时间:2025-11-24 16:52:10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常用15篇]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常用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认识》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评析:教者在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时,教学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出示一张纸复习长方形特征,再由许多张同样大的纸重叠起来,使原来的长方形出现了“厚度”,使它起了质的变化,成为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两者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原则的区别,学生重新构建的知识自然得体。2.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知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者通过实物演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议一议、数一数、想一想,使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亲自感受的基础上获取的基础知识印象深刻,记得牢,用得上,不易忘。】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评析:长方体有几个面?什么样的面?有几条棱?几个顶点?通过学生观察学具,教师演示教具,学生自学课本并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再经过课堂讨论后,归纳总结,得到解决。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的结果。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饶有兴趣。】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二十二第4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评析:长方体长、宽、高的基础知识和正方体的有关基础知识以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内在联系,教师都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自然引入和过渡的,既自然又得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

六、巩固练习

1.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2)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

(3)正方体是由六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 )

(4)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2.看图填空。(单位:分米)

(1)右图是一个( )体, 它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右图左边的面是( )形,长是( ),宽是( ) ……此处隐藏14834个字……有很多。

二.初步感知,导入新课

1.引导谈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保健箱,牙膏盒,砖块等,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长方体实物。

2.让学生举出长方体的实例。

3.出示反例,揭示课题

教师拿出一个不是长方体的实物(四棱台),问学生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说不出来,老师说明: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进行分析、判断。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三.启发引导,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

1.观察实物:面、棱、顶点

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特征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发现长方体的特征。

(2)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完成板书(略)

(3)指名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并说明:以后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用长方体的特征来分析、判断。

3.出示实物(四棱台)让学生说明这个物体的形状为什么不是长方体。

(二)培养识图能力

(1)教师出示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长方体,让几个学生分别说:能看到哪几个面?

(2)用电脑“画”出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到长方体的直观图。

(3)屏幕显示:根据下面各图,摆放长方体学具(图略)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用电脑操作,把上题中不是长方体的图形去掉。

2.教师说明: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电脑显示:指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略)

(四)认识正方体

1.承上启下,引入正方体

根据学生回答的上面的最后一道题的结果,教师说明:像这种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把课题补充完整。

2.揭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指着上题的5个图形说明:这些都是长方体(屏幕显示集合图)其中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屏幕继续显示集合图)

3.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既然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吗?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特殊在什么地方?

4. 总结(略)

四.巩固深化,培养能力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6个面都是(),也可能有2个相对的.面是(),相对的面的面积(),长方体有()条棱,每组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长方体有()个顶点。

(2)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是()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6个面和面积都(),12条棱的长度都()。

2.判断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2)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3)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

(4)正方体是指特殊的长方体。()

(5)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15

教学内容:沪教版数学第三册P69-70。

教材分析:《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是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正方体、长方体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从教材来看,“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由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物体,所以教材在一年级时已经使学生从直观上初步认识了一些物体的形状,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立体几何知识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情分析:从学生方面来分析,二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方体的特征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能动手搭长方体框架。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手、乐于合作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归纳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教学难点:

1、长方体的12条棱不都相等。

2、搭长方体框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模型、小球,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 入

1、出示长方体模型:生举例生活中 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2、揭示课题 师:关于长方体有许许多多的奥秘,你们 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索长方体的一些奥秘。(板书:长方体的初步认识)

二、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小组合作,仔细看一看,用手摸一摸,说一说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是怎样的? (生回答)

1)认识面

①电脑演示

②思考:

a、长方体有几个面?

b、长方体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c、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③生回答

④小结

2)认识棱

①电脑演示

②思考:

a、长方体有几条棱?

b、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吗?

c、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③生回答

④小结

3)认识顶点

①电脑演示

②思考:

a、一个顶点与几条棱连在一起?

b、一个长方体有几 个顶点?

③生回答

④小结

4)小结长方体的特征:一个 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 顶点。

三、搭一搭

1、准备工作:搭一个长方体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小棒应怎样选择?(生回答)

2、动手搭一搭。

3、师生交流。

出示:有8条棱相等的长方体框架,观察比较,有何异同?(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填空

2、判断

(1)一个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

(2)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

(3)长方体的12条棱都不相等。 ( )

3、动脑筋:要搭一个完整的长方体框架,还需要几个小球?几根小棒?

五、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课件演示回顾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案[常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