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楼记》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阳楼记》教案1(板书课题、作者,文化楼、精神楼)
教师:学课文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包括岳阳楼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一些概况。请上网搜集资料的同学简单介绍一下。
学生甲:我国古代四大名楼指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昌的黄鹤楼和山东的蓬莱阁。
学生乙:不是蓬莱阁,应该是鹳鹊楼。
教师:一般说来,应该是山西的鹳鹊楼。
学生甲:(继续)我提的问题是:你能列举出有关四大名楼的诗歌吗?
(学生神色兴奋,议论纷纷,但背诵不出)
教师:被称为全唐诗的第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
学生: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师:李白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怎么说?
(学生七嘴八舌,背不出的急得跺脚)
学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教师:唔,不错。初二时我们还学了崔灏的《黄鹤楼》,开首一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
学生: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声音参差不齐,有学生笑了。教师提醒)——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教师:前面学,后面忘,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可见,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余下的,老师给你们简单搜集了,请看——(投影四大名楼及诗篇等)
教师:关于滕王阁,最著名的莫过于王勃的《滕王阁序》,里面最著名的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后大家上高中或大学,肯定要学到。所以啊,书是一定要好好读的。至于岳阳楼,《岳阳楼记》是我们马上要学的。现在我想考考大家的是:这四大名楼中哪一座不属于我们江南?
(学生兴奋,注意力集中,小声猜测)
学生甲:是滕王阁。
学生乙:不对,滕王阁在江西,在长江一带。
学生丙:是鹳鹊楼,因为它在山西,在黄河一带。
教师:很好,你们的地理概念还是蛮清晰的。所以啊,学习语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下面,我还想请同学介绍一下本文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学生甲: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人,10进士,是仁宗朝政治改革派的中心人物,深为欧阳修钦佩和拥护。景佑年间被贬饶州;庆历新政失败后,贬邓州、杭州、青州等地。范仲淹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声望极高,他的文学创作也很有成就,写景抒情文《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盛传不衰的登临杰作;他以政治家、军事家特有的情怀创作的《渔家傲》,突破了词专写男女风月的界限,开苏轼辛弃疾豪放词之先河。但可惜,范仲淹创作的数量不是太多,因此,我们学习他的文章,会倍觉珍贵。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范仲淹用冼炼优美的文字描绘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色,尤其是阴晴变化引起登临者的或喜或悲之情,归结到“古仁人之心”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故当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这跟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为官数十载,他在朝廷犯颜直谏,不怕因此获罪。他发动了庆历新政,这一政治改革,触及到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各个方面,虽然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而失败,但却开了北宋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教师:你介绍得十分全面,告诉大家,这段资料从哪里来?
学生甲:就是老师你写在《常州教育报》上的,大家手头都有。(学生们笑起来)
教师:所以,上网、读报,也是我们获取语文知识的一个途径。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老师朗读,感知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全文,学生听得很专注,听完了,大家吁出了一口气。)
教师:请大家集体朗读全文,要求读出节奏和气势。
学生:集体朗读。
教师:还不错,太快了点。请看小黑板,哪位同学上来完成拼音汉字互写?
(一学生上去书写,其他同学指指点点,表示有意见)
教师:有不同意见的,请说明。(学生纠正两处错误)
教师:我这儿有两副对联:(出示投影)
洞庭西下八百里,四面河山归眼底,淮海南来第一楼。万家忧乐到心头。
请大家选择:如果形容岳阳楼气魄雄大,该选哪一则;如果用来概括全文内容,哪一则最恰当?(学生又开始议论)
学生:前者选第一则对联,后者可以概括全文内容。(大多数学生赞同)
教师:既然这样,这“四面河山”可以具体到文中哪些段落呢?
学生甲:第二小节开头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学生乙:第三小节也是。
学生丙:第四小节还是。
教师:(板书写景部分)岳阳楼有此“大观”,才会让“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里优越的地理条件体现在哪八个字上?“迁客骚人”看到不同的自然景物产生的思想感情如何呢?(学生寻求答案,举手了)
学生甲:“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是说它交通便利,所以迁客骚人很容易来。
学生乙:当他们看到阴沉沉的天气和萧条的景色时,心情就很坏,文中用“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来概括。
学生丙:当他们看到春和景明的景色时,就“喜气洋洋”,端起酒杯喝起酒来了。(学生笑,)
教师:很好,能各用原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感情吗?
学生:(集体)“悲”和“喜”。(声音拖得很长;教师板书两字)
教师:不错。请大家鉴赏一下这副画,是黄红同学画的,怎么样?
(学生伸长脖子看,议论)
学生甲:上面画了几只破船,还有阴沉沉的天色、湖水。就是没把“浊浪排空”画出来。
学生乙:还可以,那个颜色好。
教师:我同意,如能画出“浊浪排空”的样子,那就更好。大家继续思考,作者写“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仅此而已吗?
学生:不,是为了写后面的“古仁人”,写他们“不以 ……此处隐藏43960个字……张丞相 》孟浩然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刘禹锡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杜甫
从来湖上胜人间;
作者另辟蹊径之选材:不侧重于写洞庭湖的胜景,转而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入手,自然引出多会于此的迁客骚人以及他们或悲或喜之情。接着把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和古仁人的进行对比突出中心。可谓慧眼独具,别出心裁。
作者另辟蹊径之详略安排:对于洞庭湖“前人之述备矣”的“大观”,作者只是概括描写。接着详写了洞庭湖阴冷、晴明的画面和迁客骚人或悲或喜之情,为下文议论蓄势,再通过探寻古仁人的荣辱观,将之与迁客骚人进行对比,自然突出文章中心。
4.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结合实际说说你的看法。】
三、小组展示(8分钟)
由老师分工:简单的题目一组一条,难一些的题目两组甚至三组一条;其它组可以进行对已形成的答案进行补充、订正。
四、教师精讲。集体交流,老师点评判分。(8分钟)
五、课堂小结:(3分钟)
各人小结本课的收获和有待改进之处,写在导学案上,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五、巩固练习:(5分钟)
1.背诵第4—5段。
2.组长负责抽默文中的5条名言佳句。
六、 布置作业。
1.组长负责检查导学案的订正、补充情况,抽查导学案中的部分错题。
2.依据下一课的文后探究练习进行预习。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
立意高远
语言音律和谐
写景别具一格
《岳阳楼记》教案15课题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教学重难点
文化常识、文言词语的积累、远大抱负和博大胸襟的表达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识记文化常识;疏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这些建筑都曾让历代文人墨客魂牵梦绕,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美文佳句。崔灏为黄鹤楼描绘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美景;王勃在滕王阁看到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奇观;范仲淹在岳阳楼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绝唱。今天我们就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起观赏美景、体会情感。
介绍“记”这种文体
二、细致的朗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对照注释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 重要字词正音
谪(zhé)守 属(zhǔ)予作文浩浩汤汤(shāng)霪(yín)雨霏霏(fēi)
樯(qiáng)倾楫(jí)摧岸芷(zhǐ)汀(tīng)兰
2、 补充词句解释
(1)重点词句:
谪:降职,贬谪。同时识记P221的“文化知识”。
越明年:越,到了
前人之述备矣:备,详细、完全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增其旧制:增,扩大。旧制,原有的规模。
得无异乎:得无,岂不是、怎能不
衔远山,吞长江:(洞庭湖)连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耀,名词,光辉;潜,没于水,引申为潜藏、隐没。
心旷神怡:胸怀开阔,精神愉快。
古仁人之心:心,这里指思想感情。
(2)通假: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属予作文(“属”同“嘱”,嘱咐)
(3)异义:属予作文(写文章); 气象万千(景象)
(4)多义:
极 :南极潇湘(至,到) 此乐何极(穷尽)
国 :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敌国外患(国家)
一 :一碧万顷(一片)长烟一空(完全)
或 :而或长烟一空(或,有时)?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三、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译,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四、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五、完成《指导用书》的字词翻译练习。
六、作业:背诵课文及注释;思考文章的思想和写作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从工整的对句,精当的`炼字的角度研读课文,体会情感;分析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集体背诵课文
二、研读课文
1、? 朗读第二段,找出其中两组对句,体会其妙处。
明确:“衔远山,吞长江” 中“衔”、 “吞”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江的位置关系,更使静景富于动态美。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写出了湖的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时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铺垫。
2、? 朗读第三段,找出其中两组最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
明确:“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中“阴”“浊”“怒”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3、? 朗读第四段,找出其中两组最工整的对偶句,加以品味。
明确:“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由上而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于趣味。“锦鳞”用借代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用比喻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4、? 朗读第五段,找出其中对句,加以品味。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互文的手法借古仁人表明自己博大的胸怀,同时也是对好友的慰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蕴涵了作者对古仁人的钦佩和向往之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是点睛之笔,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鞭策和对好友的慰勉。
讨论:怎样评价本段的思想?
5、 讨论:二、三、四段与第五段的关系
明确:第二段“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以下两段写景内容,写景实质是在写“览物之情”,从而引出“古仁人之心”,借以表达自己的胸襟与抱负。
三、齐读全文
四、拓展部分
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本文相比,所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五、通过讨论小结本文的特点
1、?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2、? 对偶手法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作业:复习课文,完成自主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