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数学教案10篇(实用)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数学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学习得数是5的加法,理解加法的意义。
2、在游戏中理解交换“+”两边的数得数不变。
3、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重难点:得数5的加法
活动准备:
1、车票若干(1-4的数字卡),任务卡:(比5少1)(比3多1)(比4多1)(比4少1)
2、一列火车,有四节车厢,分别标上已有:1-4人
3、场景设置5个出站口标记:(2+2)(1+3)(4+1)(2+1)(1+1)
活动过程:
1、组织谈话活动,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还想去哪儿玩?”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坐火车去北京旅游,你们想去吗?”(想)
——“好,请小朋友跟着我,现在就出发。”(听火车开动的音乐,幼儿随老师做开火车的动作走进教室)
2、根据任务卡提取车票。
——“坐火车必须要有车票,瞧,老师已经帮你们准备了许多车票,可是车票多少钱呢?”
——“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手中的任务卡”。(师出示任务卡)
——“你能看得懂这张卡的意思吗?”(个别幼儿回答)
——“应该是拿得数是几的车票?”(请个别幼儿取车票)
教师小结:通过任务卡,我们知道了应该取数字是几的车票了,下面请小朋友根据老师手中的任务卡,分组取车票。
——教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进行检查。
3、根据车票,寻找车厢。
——“车票买好了,请大家拿好自己的`车票跟着老师上火车吧!”
——“看,这儿有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可是老师不知道该上哪列车厢?你能帮帮我吗?”
——“请听听它的要求:要求是:车厢上的数字必须和你们手中车票上的数字合起来是5,想想你应该上哪节车厢?请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讨论讨论。”
——“请你说说你上哪节车厢?为什么?”
(因为我的车票是4,再找标有1的车厢,合起来就是5了,因为4和1合起来是5)
——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算式卡片:(1+4 4+1 2+3 3+2)
——请幼儿看看这两组加法算式,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教师小结:算式题目上的数字相同,位置不同,得数一样。
——幼儿分成两组送车票。
3、观察站台,寻找出口。
——“小朋友们真聪明,都找到了自己的车厢,让我们一起坐上火车去北京吧!”
(放火车开动的声音,做开火车的动作)
——“现在的火车太快了,一会儿就到北京了,这儿有5个出站口,只有得数是5的才是我们要走的出口通道,我们该从哪个出口出去?为什么?”
(个别幼儿回答)
4、幼儿集体跟随老师从正确的出口出去,结束活动。
——“北京到了,让我们一起去玩吧!”
教师带领幼儿从正确的出站口出去,结束活动。
大班数学教案 篇2内容与要求:
1.学会看整点、半点,知道时钟与幼儿园生活的关系。
2.懂得时间的`重要性,愿意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课件《整点探密》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认一认
1、引导语:我们小朋友以前认识过时钟,时钟上有三个朋友,他们是谁呀?
2、看整点、半点。(加密狗:练一练)
2、游戏:我是小时钟。
引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当小时钟,你们扮演时针、分针。我说几点,就请相关的两个小朋友躺下。
玩法:教师在地上铺好垫子,摆上1——12的数字,请12名幼儿沿着钟的方向走,然后,老师说7:30,两名幼儿分别当时针和分针倒下,指向7:30。游戏继续。
二、情境展开:说一说
1、提问:时钟对我们生活可重要了,他能告诉我们几点钟该做什么?
2、提问:我们先来看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
平时我们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几点学本领?几点吃饭?几点午睡?
3、提问:到了小学,我们又该几点起床呢?几点到学校?几点吃饭?如果10点钟下课了,那么几点钟上课铃声会响呢?几点放学?
小结:我们时时处处都需要时间,它让我们的生活更有规律。
三、感受体验:一分钟能做什么
(1)静坐一分钟。
请幼儿坐一分钟不动,教师看时间。
提问:这一分钟你们感觉怎么样?
(2)一分钟画自己。
请幼儿在一分钟里画自己。
小结:同样是一分钟,给我们的感觉完全不同。时间一瞬既逝,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3)一分钟能做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一分钟能跑很长一段路,一分钟能念完一首诗,一分钟能。。。。。。所以,我们要抓住每一分钟,不能浪费时间。
四、延伸活动:
在区角中投放相关游戏材料,支持幼儿开展"看看拨拨(看时间,拨钟点)""的时钟游戏。
大班数学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让幼儿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将一个物体等份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鼓励幼儿用(目测、计量、数数、折叠)等多种方法大胆去尝试、探索二等份的多种分法。
3.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教学材料:
教具:天线宝宝两个、蛋糕一块、二等份图卡10张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份。
(1)班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们还带来了最喜欢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块蛋糕,两人都想吃,怎么办?
(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块一样大呢?(重叠)
(3)教师小结: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这种方法叫二等份。想想蛋糕除了这样分,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张像蛋糕一样的长方形纸,请你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份?
(4)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幼儿分法。(边与边对折、对角折)请幼儿比较一下,分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
(5) ……此处隐藏5192个字……以内数的加减了,针对孩子们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逻辑思维几乎没有的情况,我将数学的学习融入故事、图片、游戏等活动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孩子们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得轻松自如,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由此设计了这堂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复习5的分合,在掌握5的分合的基础上,学习5的加减.
2.进一步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会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加减问题.能根据分合式说出加减法算式.
3.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算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背景图一幅,活动动物卡片(小兔子5只),5的加减算式2+3=53+2=55-2=35-3=2,5的分合式.幼儿书写用具
物质准备:幼儿已有5的分合知识.
活动过程:
一、复习5的分合。
1.出示5的'分合式,请幼儿认读。
2.游戏:碰球(复习5的分合)师:嘿嘿嘿,我的1球碰几球?幼儿:嘿嘿嘿,你的1球碰4球,1和4合起来是5。(依次说完5的分合)
二、新授5的加减。
A1.出示背景图,老师边操作边讲解:草地上先跳来了2只小兔子,又跳来了3只小兔子,现在,草地上一共有几只小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
3.启发幼儿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4.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5.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2+3=5)6.提问:如果草地上先跳来3只兔子,后跳来2只兔子,应该怎样说出算式?
7.请一名幼儿说出相关的算式(3+2=5)8.比较两道加法算式的异同。
9.拓展练习:8+9=17
B1.老师再次出示背景图,操作并讲解:草地上的5只小兔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现在草地上有几只兔子?
2.指定幼儿回答并说出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3.请幼儿口头说出算式。
4.老师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儿齐声读算式。(5-2=3)
5.提问:如果先跳走了3只兔子,还剩下几只兔子?
6.请幼儿交流、讨论并回答。(5-3=2)7.比较两道减法算式的异同。
C游戏:你问我答师:小朋友,我问你,23=?生:老师,告诉你2+3=5依次说完所有的算式。游戏熟悉后,可以让孩子们互相提问回答,巩固加减法计算.
D抢答:看谁最快?
老师准备一些口头的加减法应用题,师读生抢答,比一比,谁最快?例如:河里游来了3只鸭子,又游来了2只鸭子,一共有几只鸭子?(答得多又对的为胜,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教师总结: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小朋友,鼓励相对不积极的幼儿,再次带领幼儿巩固知识.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把今天学到的加减法与自己爸爸妈妈或者好朋友一起分享。
活动反思:
该活动教师能依据《纲要》的精神,创设数学情境,提供直观形象可操作的材料,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发幼儿观察、思考、探索、操作,有效地训练了幼儿的多向思维,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班数学教案 篇10意图
5岁~6岁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分析、理解事物间的相应关系,懂得初步的推理、假设:同时他们渴望成功,对抽奖类充满神秘感的游戏极感兴趣。我园旁边有家超市不时以各种抽奖游戏开展宣传活动,我班大多数孩子都玩过。曾经经历过这种游戏,却一直未能得奖或者总是不能拿到大奖的孩子,往往都会感到奇怪、不解,甚至沮丧,产生挫败感。为了帮助幼儿“揭开谜底”,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概率,正确认识生活中很难抽到大奖的现实。
2.学习推理,会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相应判断,并能说明理由。
3.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想法制作转盘,并用清晰简练的语言说明设计意图。
活动准备
摸球抽奖工具(1个摸袋、8个橙色乒乓球、1个白色乒乓球)、转盘抽奖工具各1套,依据2个游戏设计的统计纸和与统计纸相配对的色笔各一套,2种糖果奖品,已裁好的圆形卡纸人手1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好奇
教师鼓励孩子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你们玩过抽奖游戏吗,是怎么玩的?老师昨天也玩了3次,为什么总是拿不到奖呢?
教师承接孩子的回答,适时拿出魔术袋,引出活动内容:今天我们也来玩两个抽奖游戏,找找为什么总拿不到一等奖,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二、游戏进入学习
游戏一:转转盘
教师出示转盘:这是转盘,观察一下,上面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在哪里?(如果幼儿只说停在某一种颜色上,继续追问: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教师再次引导孩子用“可能”推断游戏结果,如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
教师: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请A组8个小朋友轮流拨动转盘试试看。每个人只转1次,注意观察每一次转动停止后,指针指在哪里?(教师在统计表上帮助记录。)
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统计表并讨论: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曾经指过哪里?指着哪里的机会最多,为什么?
游戏二:摸球
教师出示摸袋: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摸球。魔术袋里有许多乒乓球,摸出白球有奖,摸出黄球没奖。待会儿B组8个小朋友一个一个依次上来摸球,摸球后请在色球下面的竖线上画上相应颜色的圆圈。(幼儿依次玩摸球游戏,并记录游戏结果。)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统计表:让我们看看有多少人的梦想能成真。教师用油笔把统计结果写在横线上,如果有孩子梦想成真,则请获奖孩子原地起立接受大家的祝贺。
教师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么多人摸出黄球,却这么少的人摸到白球?(引导孩子用“可能”一词对摸奖结果作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把魔术袋中的乒乓球倒进透明的容器中,幼儿通过观察验证自己之前的猜测。
三、制作并检验
教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幼儿园打算在游园活动当天设置一个转转盘拿礼物的抽奖活动。游戏设3个奖项:一等奖1个文具盒,二等奖1支铅笔,三等奖1粒糖。你们最希望在活动中拿到什么奖?
教师承接上面的谈话继续引导幼儿思考,为下面的制作活动做铺垫:这个转盘应该怎么设计,转盘里应该设置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哪些奖项,应该怎样分配这些颜色的范围我们的愿望才能实现?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并分别了解孩子的意愿是否和设计、制作情况一致。
请幼儿介绍作品,并说说设计思路,其他小朋友判断作品效果与设计意愿是否相符。
四、总结揭开谜团
教师:今天玩了两个抽奖游戏,你们自己也设计了抽奖工具,现在都知道为什么总是抽不到大奖的原因了吧?(引导幼儿总结,并指出这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
活动延伸
把两套抽奖玩具和幼儿自制的转盘投放到区域中,让大家继续体验,重点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未能理解知识点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