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高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莫高窟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莫高窟教学反思1《敦煌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塑像和艳丽多姿的壁画,赞美了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由于这篇课文对壁画所作的描绘都是比较优美的。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欣赏为主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由欣赏这美丽的壁画时所产生的感叹升华到为我国璀璨的古代艺术而骄傲. 这篇课文的中的第二自然段中,对于塑像的介绍是:“最大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手掌大。”对于后者,学生的理解还比较容易,因为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掌想像到佛像小到底是小到什么程度。但是对于“九层楼那么高”这个概念要学生一下子去想像就比较困难了,所以我就用三层楼高的教学楼作例子,“同学们,如果我们的教学楼是一尊佛像,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反应说“很高”、“很大”、“雄伟”于是我又引导说:“我们的教学楼只有三层楼,那么请你想像一下,站在一尊比我们教学楼再高二倍的佛像面前,那时的感受又会如何呢?”接下来,我自己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当同学睁开双眼时,我又问:“刚才你看到了什么呢?”学生的想像力让我佩服,有同学说:“我刚才爬上了塑像,站在了佛像的顶上,向下眺望,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渺小。" “我站在那个佛脚下,很努力地向上看,却好像都看不到佛顶 ”“我感觉佛像十分雄伟,而且我在想,古代人是怎么把这尊佛像造出来的?”这次的朗读由于学生的感情得到的'激发,所以在朗读时也加入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情感更为丰富。虽然这一段并非本文的重点段落,但是我认为如果在此时能够事先激发学生的感情,为后文做好铺垫,对于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我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原因是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在朗读感受中,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他们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达到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
莫高窟教学反思2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文章从彩塑、壁画和藏经洞三方面为学生作了介绍。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这部分知识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自学能力有待加强,因此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因为,只有让学生通过媒体,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学生才可能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去感知,体验莫高窟的美。这一点,我从学生的眼神、赞叹中得到了肯定。并且在讲到藏经洞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放了一段莫高窟被帝国主义破坏的录像。这样就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那段屈辱的历史,激起了他们悲愤的心情。并且进行适当地引导,更能让他们懂得努力学习,振兴国家的重要性。这样,就完成了“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在带领学生深入走进课文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训练。比如:课堂上让学生选择“壁画上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有的`______”练习说话。
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注意将文章的结构反复强调。不足之处是每一段的结构交待得不够清楚。
对于课文中的过渡句进行了重点讲解,告诉他们什么是过渡句,作用是什么。并且通过一个小练习,帮助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每次教学结束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值得我去深入的思考:在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时,好多学生站起来仅仅是说了一句话,我没有引导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问题。由于有些学生课前对莫高窟壁画内容了解不深,在练习说话的环节中,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
另外,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以上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好好总结的经验,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反思,自己能从中有所得,为今后的教学添砖加瓦。
莫高窟教学反思3《莫高窟》一文描述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把莫高窟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展现在我们面前,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第一课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更准确地概括段意,我首先要学生把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并要求从每自然段找出关键词或句子来概括,通过每段的意思之间的联系给课文进行分段,学生可以很容易归纳出每部分的段意和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有独特感受和体验,其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学生通过欣赏彩塑,亲眼所见彩塑的不同神态和不同个性,仿照书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再说说这些彩塑还有哪些不同的`神态和个性。 再有“飞天”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浮,漫天傲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指名声情并茂地朗读,补充文本的阅读,让学生把想像到的飞天的画面描述出来。因为我们知道,阅读课程的进行根本上就是为了后面进行的写作服务的,在课文的感染,图片的激发下,学生进行了一次以文本为依托的小练笔,是对本节课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升华,达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这一环节,也是对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训练,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有效延伸。
第12课《莫高窟》也是一篇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文章,《莫高窟》这篇课文介绍的是我国西北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篇课文结构清晰段落少,学生爱读。叙述具体,文字浅显,学生好理解。而且本课的课文写作手法和《桂林山水》的写作手法一样,都是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学。
一、初读课文,感受“敦煌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品读课文,教学时我采用的是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让他们铭记:这一切都是 ……此处隐藏13416个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课文结构清晰,叙述具体。但是文中所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以此为基础,我确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书指导和引导学生与祖国的历史、祖国的文化艺术史对话上。
在教学彩塑部分时,让学生默读文章抓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感受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配以图片展示,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和语言文字之间建起“桥梁”,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语言得以内化。
在教学壁画部分时,让学生紧紧抓住壁画“宏伟瑰丽”、“丰富多彩”的特点,仔细品读语言文字去感受壁画的美丽,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在处理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的时候,白板出示填空,让学生补充句子,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在补充的过程中又一次体会到了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
藏经洞一段前后感情变化较大,主要让学生读,体会其中所包含的“骄傲”、“气愤”两种感情。然后补充西方列强掠走宝藏的资料,激起学生心中的怒火,激起他们对祖国的爱。
三个部分的处理,落脚点都放在感受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上。
课前是这么计划的,课堂上也是这样进行的。上完课有这么几点要说:
一、课进行的较为顺利,教学目标达成良好。
二、读的还是不够,特别是藏经洞部分,只读了两遍一遍默读一遍指名读。
三、课备的还是不够细致,特别是备学生还不够谨慎。主要表现在,补充说话部分没人举手,这是我第一遍在二班试讲时就遇到的问题,但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课堂机制还不够灵活,有待以后日常工作中加强练习。
总之,上完这节课我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较之以前的课这节课上我的废话明显减少,也更从容更镇定了。我会加倍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授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不足之处是: 任务设计繁琐,应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整节课由于时间关系感觉朗读的少。
莫高窟教学反思14课文《莫高窟》向我们介绍了敦煌莫高窟里的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藏有珍贵文物的藏经洞,展示了莫高窟辉煌的艺术成就,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和杰出的才干。课文《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对于莫高窟,以前只听说过,但对它的有关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我特别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并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习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又如学习壁画一部分时,视屏展示宏伟瑰丽的壁画后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描述飞天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扩大信息容量。首先,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如彩塑、壁画丰富的图片和《藏经洞发现与敦煌遗书流散》等补充阅读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其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理解“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一句,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自己收集的小故事;又如让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并展开想象,描述飞天形象;又如课后作业,我借要聘请小导游这一话题,对学生提出要求:既要非常熟悉课文内容,又要课后去收集更多的关于莫高窟的资料。
二、发挥想象、欣赏课文
在对整篇文章教学完毕后,老师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很多学生都挑了第四自然段,这一段所描绘的情景比较优美,所以老师请学生来朗读,其他同学闭目欣赏。主要目的一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朗读,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激发他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教师的讲解的很多,其实根本比不上学生通过自己的想像感受得真切。学生把听到的.内容直接反应到头脑中,并通过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将其呈现在脑海中,这样的方式会让他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换不来的。等到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那幅美丽图画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对于这篇课文感情得到升华的时候。欣赏过后的一句:“好美啊!”难道不是对此课文最好的理解吗?
教学后,我觉得还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由于本课的内容较多,信息丰富,短短的四十分钟似乎不能让学生尽情地畅所欲言,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减少一些。
2、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到位点
莫高窟教学反思15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及各时期艺术特征。
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课前布置的资料,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对待,所查资料详细。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上同学们研讨评述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利用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显得很呆板,照本宣科,还不熟练,更不用提对作品能否深刻理解了。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侧重研究如何改进此方面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