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读《愚公移山》有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愚公移山》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愚公移山》有感 篇1耳边不禁又浮起《愚公移山》的曲调。即使它的曲没有钢琴曲的优雅、宛转,没有摇滚音乐的动感、活力;即使它的词没有《黄河颂》那般气魄万千,没有唐诗宋词那般幽静、婉约,却也使我莫明的感动。
愚公移山——移出了自己的路让时间的天轮倒转。蔚蓝的天空无限延伸,茫茫的大地无限蔓延,天与地的交界处,是此行的目的地吗?谁也无法回答。只有愚公那支小队伍慢慢向前移去,只有压在肩上的扁担嘎吱作响,在肩上留下它的印记,只有竹篓中的石头磕磕绊绊,警示自己的存在。任凭旭日东升,任凭夕阳西下,粗粗的喘息诉说愿望,长长的脚印讲述信念,欣慰的笑容展现信心。这就是愚公选择的道路,它的名字叫“毅力”。
愚公的“愚”让许多人不能理解,有人赞赏,有人嘲笑,有人疑惑。别人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这是愚公自己选择的道路。也许修路比移山更快,但只要有信念,自己感到了生命的意义,自己感到满足,就够了。如果移山真的做错了,就让美丽的错误延续。生活何尝不是这样?不必为了别人的指指点点犹豫,大家选择的道路不同,终点却一样。只要自己快乐,多绕点路又何妨?
愚公移山——移出大家的路有多少人望山兴叹,如果每个人都只愿当智叟,永远都不会走出那座山。同样,当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所有人都退缩,所有人都惊叹那困难的'巨大,都不着眼于眼前的每一小步,对努力的人嗤之以鼻,社会也不会进步,愚公就勇于踏出了那一步。愚公为什么移山而不搬家,你觉得他很傻吧?但是他移山,方便的是苦于大山阻挡的所有居民,又有多少人具有他这样的奉献精神?
愚公移山,移出的是大家的路,大家的榜样。即然他为我们开辟了这条路,我们要义不容辞的朝前方走去,尽管前路无可预兆,尽管我们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同一片蓝天下,我们要朝着目标努力。我要出发了,你呢?
后记: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读《愚公移山》有感 篇2今天,我读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古时候,有个人叫愚公,因为门前有两座大门阻碍出入,就立志要把这两座山铲平。于是家人、邻居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很“愚蠢”。愚公就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会增加,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都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所以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去帮他们把山背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勿畏难”,人类就一定能够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相信愚公这种精神不光是感动了上帝,一定还能够感动许多许多人。愚公的这种精神能把山移走,我想,只要有这种精神,我们也一定可以办很多事情。
同时,我们不能像智叟那样去嘲笑愚公。我们要看愚公的.“勿畏难”的精神,并学习这种精神。
相信这个故事一定还有着很多道理要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味吧!
读《愚公移山》有感 篇3《愚公移山》记叙了愚公家门前的两座大山让交通受阻,他想要移走大山,愚公和家人们的坚持与不惧困难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命夸娥氏二子将山移走的故事。
能看得出,愚公是一位坚定替子孙后代邻居们着想,有远大志向的一位老者。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愚公的打算是值得赞扬的,但是从现实可行性的角度来看,移山力量的渺小,工具的简陋,人数少,山也会因为地质上的变化而增高等方面,想移动两座大山的几率是非常小的。从这方面看,愚公确实是愚蠢的,智叟是明智的。
但换一个角度来说,从对待困难的精神上看,从对事物认识的角度来看,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智叟的眼光只局限在一人一世一生。愚公确是在智力上更胜智叟一筹。这则寓言用了这种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强调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特点,并对世俗的看法加以讽刺。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告诉了我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同学们早已非常熟悉了,这次学习的`是《列子》的古文原版,通过朗读和背诵,同学们增强了对古文的语感,了解了更具体的细节,体会到言简意赅的古文之美。尤其是二位主要人物愚公和智叟的思想对比分析,让同学们对万事万物的变化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懂得了新时代的愚公精神非常值得肯定、它会教我们更快成长为更好的自己。课后的三百字小感悟,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的思辨精神闪现出的火花。
读《愚公移山》有感 篇4今天,我读了神话故事中的《愚公移山》。这个故事里说,一位九十岁的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使人们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所以愚公召集大家一起来搬山。而另一位老人叫智叟,他认为愚公是异想天开。愚公是这样对他说的.:“你的名字叫智叟,可我觉得你还不如小孩聪明。我虽然快死了,但我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无穷无尽。山上的石头却是搬走一点就少一点,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的。我们这样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为什么搬不走呢?”自以为聪明的智叟听了,在也无话可说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还知道了坚持就是胜利: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我还懂得了骄傲的人就会被谦虚的人打败。所以,不能骄傲。
我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考试一直考良,被爸爸、妈妈、老师批评,自从看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从中受到了深深的启发,从此我不懂就问,做错的题目,就请教同学和老师直到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为止。接下来,另我不敢相信的是,三年级期中考试我尽然考到优的好成绩,这次,不光老师表扬了我,连爸爸、妈妈也表扬了我。
我要感谢《愚公移山》这篇故事。
读《愚公移山》有感 篇5今天,我读了一篇小古文《愚公移山》。文章主要讲了愚公那个时候,两座高大的山挡住了愚公家的去路,因此愚公一家出门非常不方便,每次去镇上都要绕过这两座大山,都要走很远的路,很是浪费时间。愚公被门前的大山搞得非常苦恼,思来想去,有一天,愚公把家人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门前的两座大山,把我们的路给挡住了,我们大家一起去把那两座山给挖掉吧”!家人听了,纷纷表示赞同。后来,有个名叫河曲的老人,自以为很聪明,就去嘲笑愚公不自量力,跟大山做斗争,怎么能成功。愚公却说:“我有儿子、孙子、子子孙孙,你为什么怕我挖不掉大山呢?天帝知道后,就派天神把两座大山给搬走了。
愚公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不仅打动了天帝,也打动了我。我再举些例子:一位音乐家失去了最为宝贵的听觉,可他对自己热爱的事业丝毫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支持着他不断向前,最终成功 ……此处隐藏3789个字……他最终在大相国寺看园子种菜。
林冲——身高八尺,豹头环眼,燕领虎须,气质非凡,被称为八十万禁军教官林冲。然而英雄也得受难,在与花和尚鲁智深吃酒论武时,见丫鬟慌张跑来向林冲报告,自己的.娘子被欺负了。林冲急跑去将无礼者打得鼻青脸肿,方后得知无礼者乃高球义子,所以看在其为教头份上从轻发落,支配远地。
武松——身高八尺,浓眉翘起,体健如十头牛,背刺纹身,身着半边虎皮衫。以自己英勇的胆识打死老虎,为民除害。
……
能屈能伸的王教头王进,路见不平拨刀相助的花和尚鲁智深,蒙受大难但又顽强的豹子头林冲与胆识惊人的打虎将武松,他们不仅是古代的英雄,也是“现代”的英雄,他们英勇无畏为现代的我们做好榜样,即使蒙受奇耻大辱也能屈能伸。但古人也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应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阅读《水浒传》,你将一饱古代英雄人物的风采,也会受益匪浅。
读《愚公移山》有感 篇11今天,我无事可做,便打开语文书,翻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使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写: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他便带领着子孙开始挖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最终感动了天神,把山背走了。
愚公他这种为后代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他虽然受到了嘲笑,但仍勇往直前,锲而不舍,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让我们做事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还有不半途而废。所以他的精神才流传到今天。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没有这种精神,机半途而废也不持之以恒。拿朋友吴晓宇为例:一天,我和她一起练骑自行车,他刚开始总摔跤,可她不气馁。但过了一会儿,她说:“我怎么总摔倒啊!”“我看我今天学不会了……”“唉,以后再练吧!”说完他就想回家了,最终没有学会自行车。根本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而我呢,也一样遇到困难就退缩,更别说持之以恒了。知难而退就是形容我的!比如:妈妈在开学的`时候给我买了一本数学奥赛练习册。我开始很愿意做,以为很简单。但发现这里面第二页的我就有些不会做了,我便把它先放在这往后找。但也都很难,我就对妈妈说要读课文,然后就不做这题,而去读课文,有一点难度就放弃,根本就没有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学习了这篇课文篇课文让我明白:只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那就会为我们捡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难道不是吗?
读《愚公移山》有感 篇12愚公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炎黄子孙。
我们来看移山前的谋划:
“聚室而谋”
立即得到
“杂然相许”,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可见,
愚公先前只是考虑到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好处,提出移山的设想,
而集体智慧的结晶则解决了
“焉置土石”
的问题。
看移山中的成员:
从愚公家中能
“荷担者三夫”,
到邻人孀妻之遗男,
都为移山不遗余力。正如愚公所言,是“吾与汝毕力平险”。而愚公已年近九十,
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
就算健康,
充其量也只能是个
“指挥”
看移山后的结果:
操蛇之神
“惧其不已”。其实是惧愚公没有穷尽的子子孙孙,
“帝感其诚”,
其实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动,
才命夸娥氏二子背走这两座山的。
可见,移山一事,并非愚公一人的功绩。认识这点,对我们做好平时的工作大有好处。
现在总有那么稍有点能力的人,取得了一点成绩,便飘飘然起来,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的化身。其实,这种想法不仅是错误的
,而且是危险的。无论革命的成功或某项事业的完成,这其中固然离不开某些个人的努力,但又怎能离开众人的齐心协力?记得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中讲述过这样的故事:蚂蚁,也许是动物王国中最讲究集体协作的群体了。非洲蚂蚁在前进途中,倘若遇到一根刚燃过的木棒,一定会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爬上去,直到其它的蚂蚁能畅通无阻为止。这种抗争意识,这种协作精神,与愚公他们相比,也毫不逊色。
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个个模范和英雄。60年代的.雷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雷锋的旗帜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一个雷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个徐虎同样是远远不够的。事实证明,这场特殊战役的胜利,需要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国家的支持,才能最终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既要认识到愚公的可贵之处,
更要领悟到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否则,
便会产生个人崇拜主义的心理,导致盲从;
落到自己身上,
又会产生个人英雄主义的言行,
导致冒进.因此,
我们在褒扬愚公精神的同时,
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应两者并举,
携手同进,
共创美好未来。
读《愚公移山》有感 篇13同学们,《愚公移山》的故事你们应该都听过吧?故事里那位快九十岁的老头儿,觉得家门前那两座山(分别是太行山与王屋山)阻挡了他出门的道路,以至和家人去城里都要绕道,非常不方便。愚公决心要把那两座山挖走,这样他和家人出城就方便多了……
读了这篇故事,我觉得这位快九十岁的老人可真了不起!竟然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不怕别人的讥笑去挑战难度,太不可思议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做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地做下去,又怎么会办不到呢?《愚公移山》给我们的启示不正是这种百折不绕、坚毅的可贵精神吗?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并持之以恒去努力完成,要像毛泽东那样无论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下都坚定自己的志向,并时时刻刻严于律己。
再看看自己,记得在三年级刚转学到逸景第一小学时,由于不适应,我的.各科成绩都不太理想,心中不免有些沮丧……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父母的帮助和老师耐心的指导,各科成绩渐渐有了进步。不仅如此,在参加各类集体活动中,我还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能力。就说那次参加区的“迷你剧比赛”吧,从未参加过表演的我,在流下无数汗水与泪水后,第一次作为主角,终于站在区少年宫高高的舞台上,那一丝紧张,那一份自豪,那一股成功的喜悦,终身难忘!还有那次,我在全校家长面前主持“家长会暨文艺表演会”时,由于紧张一时忘记了台词,我马上鼓励自己:雁雁!加油!你能行!一定要坚持!于是我毫不慌张,镇定自如地坚持完成主持任务,受到了家长和老师们的一致赞赏!
同学们,你们看,只要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发前行,就没有办不到事情啊!
《愚公移山》给你们的启示也是这样的吗?相信自己,你也一定能移开学习上、生活中的重重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