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自由选择》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自由选择》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1四年前,因为更随大流,选择了国际商务与管理的专业,所幸读了一个还不错的学习。从一开始接触经济学就是冲古典主义开始,也接触过凯恩斯主义和自由市场的相关学习。尤其是选了一门关于公司治理(corporation restructuring and governance)的课。由于有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当第一次读到苏小和的《我们怎么来阅读中国》时,发现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对于这本《我的自由选择》也是一样,作者用十分优美的语言,赋予经济学以一种人文的关怀。这不仅仅是一部有关经济的写作,也是历史,文化,制度的结合。比如作为中国自由市场的黄金十年同样是自由主义在大陆盛行的十年,西南联大的黄金十年。一个社会的生活发展水平,有太多不可预知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在其中,仅仅靠着国家宏观控制是无法预期其结果的,不是矫枉过正,就是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方向。自由的发展,靠市场本身的逻辑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作用才是最优化的'选择。
然而,相对于本书的考证依旧是一个不足。最近看了几本翻译的书本,后面总有厚厚的index。中文世界的作者视乎都不屑于做这些考证,或者引用注解,即使本书作者专门一片文章讲到要我们的生活怎么能没有考据。但本书恰恰是没有考据的,虽然在本字行间写了很多的书,但并没有标准的index在结尾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2《自由选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本书通过讲述美国政府30年以来不断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找到了制约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源——政府干预,倡导了自由主义。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模式,也一直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信仰摇摆不定。一直到1930年,自由资本主义仍然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经济模式,而且也被世界各国喜闻乐见,在这之后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在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20xx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都极大的动摇了人们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信仰。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开始参与到经济调控中来,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演变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就在今天,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的时候,里德曼挺身而出,他毫不含糊地批评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操控,他反对政府插手和干预完全自由的市场,他认为市场自身有能力解决经济矛盾和供需关系。弗里德曼的很多想法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但现实情况是,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也不敢完全自由的放任市场自己去发展。
其实,对于弗里德曼的观点和看法,我并不是完全的认同,因为任何情况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条条框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容进行限制,那么市场自由简直遥不可及。诚然,政府过度的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确实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一样也是无法得到健康发展的,所以说我认为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双方应该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种绝对性的评价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市场调节,还是政府监管,只要能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以当前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例,他们是当今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几个国家,采用的也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模式,但是要从细的方面说各个国家之间又有不同,这个主要是要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国庆。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差异化、特殊化的趋势发展着,即是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也是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条件和历史文化等内容息息相关。中国当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所以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不如西方的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弗里德曼的观点,再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国市场规律的经济模式。
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如此激烈,我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经济发展一定要求稳而不是求快,对此我们国家应该实施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政府干预为辅的经济模式。众所周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政策就是对外开放,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然而就当今国际市场来看,如果仅仅借鉴别国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谨记弗里德曼的观点,强化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不可忽视政府干预的作用。为了赢得这场经济战争,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一定要给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分一个发展比例,我觉得最好是2:8。
总之,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虽然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市场自身存在的不足还是比较严重,所以政府干预必须存在。只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预的力度可以逐渐减弱,能够给市场经济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3对于很多人来说,自由与平等都是非常神圣的,甚至无法区别他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
什么是平等?对平等的理解,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即“上帝面前的平等”.代表人物是杰斐逊,其著名的话便是“造物主赋予我们若干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个层次,“自由”正是平等概念的一部分,与平等并不冲突.这是因为,个人平等要求我们尊重每个人各行其是的权利,不能把别人的价值观和评判强加给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只要他不干涉他人同样的权利.
第二种即“机会平等”.对此,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句话最传神,“前途向人才开放”.只要他的才能足以胜任,他自己认为值得,人人都有权追求任何社会地位而不受到随意的干涉.一个人所拥有的'机会之多寡,不应该取决于出身、国籍、肤色、性别、宗教信仰等毫不相干的特征,只应该取决于他自己的能力.
第三种即“结果平等”.目前在全球盛行,“公平分配”就是一个响亮的口号,也就是追求“人人一样”.
弗里德曼认同第一、二种平等,坚决反对第三种“结果平等”.他认为,要实现所谓的“公平”,就要剥夺一部分的“份额”,而这只有而且必须依靠暴力强制和恫吓.“欲使结果平等成为组织社会活动的首要原则,处处都会受到这一冲突的困扰.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国家笼罩在一片恐怖当中.而且,即便采取了恐怖统治,还是达不到结果平等的局面”.奥威尔的《动物庄园》给了我们非常形象的场景:在那里,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某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最后,弗里德曼说了他的结论,我个人认为这个结论是有关自由与平等关系有史以来最精彩的论述,我们不妨整段摘录下来 ……此处隐藏2836个字……的补贴,使得“教育”这种具有很大外部性的商品达到社会合意的供给水平。
这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见到的支持政府干预教育事业的理论分析。
然而,作者在论述现今高等教育是否真正给人们带去“教育机会平等”及产生“社会收益”时是持这样的观点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企图引导人们搞清楚所谓的“社会收益”到底指的是什么。然而得到的答案几乎总是蹩脚的经济学理论。人们都说如果更多的国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整个国家便会因此而受益;为获得这种技能的提升而进行投资,对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其他人的生产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这些说法当然都不错,但哪一条都不足以成为对高等教育给予补贴的正当理由。因为这些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实物资本(即机器、厂房等),但是没有人会据此推论说,应该用税收对通用汽车或者通用电气公司的资本投资给予补贴。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作者以其掌握的数据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生于上等收入的家庭的学生数,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两三倍,而且这些人往往都去读那些消耗资本较多的,学制较长的大学,而不读两年制的初级大学。结果便是,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从政府的补贴中受益最多。作者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有力地质疑了政府补贴教育(至少是高等教育)的合理性所在。让人不禁对其他的同样是政府过多插手的公共事业也产生了怀疑——如铁轮运输、航空等等。这些所谓的公共事业是否真的本身就该按现在所见的那样发展呢?这样的发展模式真的带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吗?实际情况真的有政府对外宣传的那么美好吗?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另一个版块是第九章——通货膨胀的对策。整章的论述其实都是为了得出章末(P277)的中几个结论:(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的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引起的,而不是产出的增长而引起的。(2)在当今社会,由政府决定,或者说政府有权力决定货币的数量。(3)治理通货膨胀只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4)通货膨胀的发展和通货膨胀的治理都很耗时——至少是几年,不会是几个月。(5)经济的.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而是成功治理通货膨胀时才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治理通货膨胀中发生的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的结论中,第一条对于通货膨胀的本质性认识最为抢眼。正是基于对通货膨胀这种本质性的认识才有了以下的明确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即将重点置于货币发行上,做到让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产品总供给相适应。而且从以上的结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将矛头直指政府。P260中作者认为,美国过去十五年中,货币数量的增长无外乎是以下三个原因:(1)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长。(2)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3)联邦储备局的错误政策。这些让读者明白了通货膨胀的爆发主要是由政府引起的,政府天生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倾向。民众需要认识到政府的一些所谓的增大社会福利的政策其实都是有积累通货膨胀隐患的可能的,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有好看的效绩,但时间一长就会爆发出其本质来——就像通货膨胀在隐藏阶段和爆发阶段给人完全不同的表象一样。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般工人的保护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时始终怀有悲天悯人的气度,他自始至终都特别强调对“普通人”的保护。
当然,这本书中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观点,实际是译者经过筛选留下的,其实不是原文中最偏激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作者为了加强论证力度的写作策略之一,当然也提供了读者以思考和证伪的空间。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8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大致的看完这本《自由选择》,弗里德曼作为二十世纪自由意志主义的代表,在经济上坚持自由主义,坚持自由的市场经济。在书中,作者坚信政府机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由政府出于对全民的利益考虑挽救经济危机而不得已做出的对市场的干预,那么它一定会以大众的经济利益为借口,为政府和一些小众的利益集团服务。政府效率低下,政府的职能得不到发挥,甚至是滋生腐败。
在书中,作者解释道,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是由于政府对放任自由的市场不加管控,实际上是因为政府这只看的见手伸的太长,管控的'事情太多才导致的经济危机的种种恶果。
在书中,弗里德曼尖锐的指出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各大银行业是有能力解决的,正是由于政府和美联储的连续的经济政策,才导致了后来的经济大萧条,乃至最后席卷全球。作者同时在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最低工资政策,消费品价格管制,国有化的教育,国有企业,工会,贸易保护,汇率,税率等等,甚至是国家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国家制定的消费品安全标准等等,都向我们解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种种弊端。一方面政府一旦进入,再想退出就很难了。
一旦政府在经济上造成问题,民众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求扩大政府的作用。在书中,弗里德曼把它称之为“政府干预的合乎规律的历史”,他说:“每一项干预法令都确立起权力地位。这一权力将怎样运用以及为了什么目的运用,与其说取决于最初的创议者的目的与目标,倒不如说取决于那些得以控制上述权力的人们,取决于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几乎每一项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都是以“维护公共利益”的名义上提出的。但弗里德曼却给了它新的解构,他认为,以人民利益为要求的人几乎都是在进行“自私自利的诡辩”。而可怕的是,我们无不在进行这种诡辩。弗里德曼说这种以国家安全为由提出的保护要求同样也是自我利益的饰词。
因为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一个抽象物,而是一个同样服从于经济人假设的团体。因而即使有一心通过政府干预为公众服务的人,但由于受以上规律支配也会出现与自己初衷不相干甚至相反的结果。就像是被标榜在中国人心中的雷锋同志,因为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这种完全利他的心理,最后也演变成了因此而获益的利己行为。
同时我们总会在一年的其中一个时间段被出现很多的“雷锋”。也就是说,政府不是为其大多数公民服务,而是变成一些公民压迫另一些公民的手段。这就是为什么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原因,并且最终侵犯的将会是个人的自由。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9这是一本没有被删改的书,象一场奇迹。还有比这个更值得说出来的理由吗?自由,选择,每个人内心独立的风景,多少年来,都是别人来定义我们,都是别人给我们划定了梦想的`边界。
几乎找不到一本书不被河蟹的案例。但这本书是一个例外。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10在图书馆觉得借这本的原因是看到了他对张维迎的解读。今天晚上一口气看完,才发现原来天朝也有这样一位语言优美的自由主义者。
“我还读过布鲁斯考德威尔的《哈耶克评传》,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19世纪后期和整个20世纪,计划经济和政府管制是怎样节节败退,而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又是怎样终于主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
“张维迎在一堆企业家中,第一次公开提到了奥地利学派,他用他浓厚的陕西口音,晃动着他的白发丛生的头,提醒人们:政府可能是愚蠢的,凯恩斯主义可能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陷阱”
很庆幸有这样的书可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