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都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出色的哲学普及读物,一本写给大众的哲学史。然而本文,却要写给不仅仅作为哲学史的《苏菲》。是的,《苏菲》远不仅仅是一本哲学普及读物,它本身就是哲学的思考。
作家总尽力要让自己笔下的人物鲜活真实,然而《苏菲》的作者乔斯坦却故意不想如此。作者故意先让我们读到一个真实如你我的苏菲,经历着许多谜一般的事情,也随着神秘哲学家艾伯特渐渐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然后却在作品的中途突然揭示,这无数谜的原因是苏菲其实是席德父亲假想出的人物。残忍的是,作者还要让苏菲自己知道这个事实,知道自己是一个虚幻。但更加别出心裁的是,乔斯坦竟让苏菲与艾伯特去反抗那个主宰他们命运的席德父亲,而且最终逃脱,来到了永恒之地,甚至影响了了席德与她父亲的那个世界。
是的,《苏菲的世界》不仅是哲学普及读物,它是一个普通的哲学教师,对哲学终极问题的思索。《苏菲的世界》原著的副标题虽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我却以为它真正主题乃是“存在与虚无”。
这是一个绝妙的映射。人类本是平凡如苏菲地生活着,并没必要思考存在抑或是虚无,然而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本能——爱智慧,让人转向哲学,思索自身的存在,沿着这条路越走越远,直至惊惶地发现竟无法证明自身的存在,发现一切都可能是虚无。
这正是整个西方哲学史的映射。“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接到的两个问题,是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希腊先哲固执地提出的,他们不甘心仅仅活在这世界中,他们偏要去认知,思索这世界的本原,证明真正的存在。从泰勒斯至普罗泰格拉,从苏格拉底至亚里士多德,他们为他们提出的问题奋斗终生,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他们将他们的事业命名为“爱智慧”,不是“智慧”而是“爱智慧”,便是意味着也许他们的问题永远无法真正解决,但对于智慧的热爱让人成其为人,让哲学家成其为哲学家。千百年来,关于存在的思索在一代代哲学家中延续,即使未找到答案,却也从未断绝。面对这些对于人类太过沉重的问题,我们曾求助于上帝,如是,可以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生来就是其他物种的统治者,但这一切终归幻灭。我们也求助理性,如是,便可以认为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动物所没有的理性,但终究无法忽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主义与虚无主义渐渐滋生。因为人类日渐发展,却也日显无助,人类争取着自由,但却突然发现自己已被孤零零的抛到这世界上,没有上帝,甚至没有任何永恒的存在之物能够依靠。我们自由了?也许。但,我们没有任何选择就不得不面对自身的自由,我们最终,同样没有任何选择就必须失去所有的自由。这自由,轻到无法承受。存在?抑或是虚无?人类前所未有的惶惑,甚至是痛苦。无论是在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还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我都能或多或少读出这种无奈。如果,如果人类不曾想过这些不必思考的问题,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痛苦,但,如果那样,我们,也就不是人类。爱智慧是我们的本性,来自智慧的痛苦是我们的宿命。
《苏菲的世界》中,我能读到这种悲哀、压抑与无奈。苏菲是席德父亲笔下的人物,席德父亲又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那么我们呢?我们以为自己每天真真切切地生活着,然而也许,我们不过是另一个作家笔下的虚幻人物,我们没有自由意志,那个作家就是我们命运的主宰,我们的上帝,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的上帝也许不过是另一个虚无……谁又能证明不是呢?上帝不能,理性不能。是的',无人能够证明,以为是存在的东西也许不过是虚无,虚无,一切皆无,没有任何东西是是坚实而可以确定的。
《苏菲的世界》中,我却也能读出一种顽强,一种带着悲剧色彩的,震撼人心的顽强。当苏菲和艾伯特知道了自己是虚幻的人物,他们没有选择逃避,像其他人一样不去相信,而是选择了反抗。而最终,他们虽然未能是自己成为真实存在的人物,但却逃出了小说本身,作为虚幻的人物来到了“永恒之境”。不仅如此,他们甚至以虚幻人物的身份影响到了真实世界。读到最后,不禁想,存在与虚无间,真有这么大的分别么?在“永恒之境”苏菲问艾伯特“这只表示,和周遭的东西比起来,我们只不过是空气一般的精灵而已”艾伯特却说“不,对我们来讲,周遭的现实世界才是像空气一般的奇怪东西”。是的,也许存在与否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存在与虚无间,并没有那么清的界限;更因为,无论是终极的存在还是永恒的不存在,都不应是人类研究的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应是自我。我们追寻,我们求索,最终目的不应是自我的存在或虚无,而是存在,抑或是虚无的自我。苏菲的逃离,似乎宣告着“无论我是否存在,我终究是我”。这是一种悲剧的伟大,震撼人心。
是的,也许哲学的所有终极问题,都永远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正是对它们的思考,让人类,与众不同。如哈姆莱特的著名台词:“存在抑或虚无?这是个问题。”而目的,则是自我,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那句如带魔力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如果人类的大脑简单到可以理解,那我们还是会愚笨到无法理解它。
如果浩渺如烟的自然万物,伊始只是块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沙石,我们还是会问,沙石又是从何而来。
如果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梦境,面前的你我只不过是一缕云烟,那我们的经历又有何意义,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如果我们只是一层缥缈的星尘,那我们所走过的昨日,所念念不忘的过去,所震撼的悠悠文明历史又在哪里?我又是谁?
“爸,你说人的大脑是怎样进行思考的呢?”
“嗯,大概是神经什么的一些组织在运行吧。”
“神经是怎么工作的呢?”
“……”
我大概有好几天撑着下巴追问爸爸一些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了,然后在爸爸无言以对的时候又意识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爸,你说我为什么会问这些问题呢?”诸如此类,爸爸都是抽动着脸当作回复,我只好作罢。但我的思想可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它又不受控制地开始思考了。
的确,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加一的算术,两个指头很明显不够。我想到了很多关于我大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确切地说是由我的大脑提出的。用大脑去思考大脑,这就好比用公理去证明公理一样可笑,可我乐此不疲,不打算擅罢甘休。因为苏菲他们说过:“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是不会说放弃的。”
没错,即使上帝限制了我们爬上天堂的通道,他也无法限制我们去为揭密所做的种种努力,谁能说不会有另一片天堂呢?
世界从何而来?
是从一颗小小的卵石变成了今天这番模样吗?这不是不可能,可那最初的卵石又是从何而来呢?
是一直都存在而与上帝同在,且永不消亡的吗?那它为什么会存在呢?是一粒粒尘埃的传世奇作吗?那最开始的尘埃又来自哪里呢?
……此处隐藏22635个字……为知善者?大部分人的自小必定接受了不少道德品格上的教育,一套当今社会的善恶是非观也因此成形。我们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也知道行窃是有违道德且违法的,但为什么每天还有那么多人做出违背道德、法律的事情来?在下认为,所谓“知善”,并非只是知道何者是对的,而是通过理性,分析出一种行为之所以是对是错的原因,及自己采取相应行动会造成的影响和后果,得出自己应该如何做的结论。以自己的思想为出发点采取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只为了迎合社会,这是关键。在这里,笔者想分享下自认为很有趣的一个经历,有时候,我会在做了某件事后问一下自己:”我这样做了好事,上帝应该会认同我是个好人吧。“但转念一想,这样只为了得到上帝认同而行善的话怎么能算得上是好人?这样一来我岂不是成了心机重的小人了吗?可是,如果这样做了好事的我算不上是好人还是坚持这样做了的话,就算是个不计回报的善良的人了不是吗?......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斟酌与一番煎熬之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辨别是非的能力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而非社会。以他人的肯定与认同为动机所采取的行动未必是对的,我们都应该遵循自己的本心和理性,做好事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良知以及理性所驱使的,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快乐。有人会问,理性与信仰冲突吗?圣奥古斯丁说:“在宗教问题上,理性能做的事情很有限。”圣多玛斯认为,我们可以透过理性的思考与感官的证据推知一部分的真理,另一部分则由上帝透过圣经对我们加以启示;圣经教导我们上帝希望人类如何生活,但上帝同时赋予我们良心,去明辨是非善恶。当一个人有了信仰,他会更有追寻真理的勇气,而追寻真理的路上总少不了理性为他指明方向;当一个人学会运用理性,他就不会盲目依赖他的信仰,而会带着辩证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信仰,甚至会对其加以改造,使其更接近于真理。理性与圣经,信仰与知识,本来就不冲突,通过理性,我们能判断是非,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虽然界限是模糊的,而信仰则明确地指示了我们该怎么做,但这还需要经过我们的理性思考加以确认。理性,使人得以接近、看清楚自己的信仰。
人真应该为自己拥有理性而自豪,当然,理性还同时让我们明白自身的渺小、无知,但是,理性也赋予了人类力量,使人类智慧、善良、坚强,具有了探求真理的渴望与能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与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与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似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非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与生命最初的意义与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似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与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与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非常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与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与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与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