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身高尺测量身高,初步了解正确的测量身高的方法。
2、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营养、运动、睡眠等)
3、培养幼儿的测量兴趣和探究欲望。
4、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6、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身高尺、铅笔、记录好身高的表格与空表格各一张、幼儿测量身高的录像片段、记录纸。
教学重难点:
掌握正确的量物方法,会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活动过程:
(一) 比较刚进幼儿园时的身高与现在的身高的不同,体会自己长高了
1、 刚进幼儿园时你有。
多高?我们班谁最矮?谁最高?
2、 现在你长高了多少?谁长得最快?(充分利用课前幼儿的记录表)
小结:每个小朋友在进园的时候都是小小的个子,小朋友是最高的,小朋友是最矮的。现在每个人都长高了,说明我们都长大了。
(二) 了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 你现在有多高?(出示预先测量的数据)
2、 和老师给你们测量的'结果会一样吗?(比较与正确数据间的差距)
3、 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观看录像,帮助幼儿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测量的方法不对,测量的结果会不正确。人是否站直、尺是否放平、穿鞋与否、女孩辫子的高度等都会影响测量的结果。(幼儿互相测量,再次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
(三) 交流讨论,体会健康的生活方式
1、 你长高了吗?长高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长得快,有的人长得慢?
2、 怎样才能快快地长高、长大?(交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平衡营养、加强运动、保证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快快地长高长大。
(四)讨论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小朋友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怎样才能让自己快快长高呢?
小结:影响长高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多加强营养、多运动,保证足够的睡眠都可以帮助我们快快长高。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继续用正确的方式测量他人的身高,布置“成长快乐”的宣传画,请幼儿到中班和小班进行健康宣传。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生活联系。设计与幼儿密切联系的事件,让幼儿将自己生活中的知识带到活动中,使幼儿感到无比的亲切。“体验数学”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所倡导的,体验是指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是一种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参与的学习活动。体验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整节活动幼儿动手操作,合作互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巩固新知,形成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百科:女孩比男孩身高发育的早,在12-13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19-23岁开始停止增长,而男孩身高发育的晚,在15-16岁为快速增长时期,到20-24岁停止增长,四肢长骨和脊椎骨均已完成骨化,身高就停止增长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字,了解数字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2.感知数字排列顺序的多样化,体验数字的有趣和神奇。
3.能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积极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
1.每位幼儿自带一件上面有数字的物品;课前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2.笔、号码纸、空白联络卡人手一份,数字卡,小奖品。
3.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场景和物品照片的课件、衬衫盒等有数字的物品。
4、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
一、讲讲我找到的数字
1、引入:“前几天,小朋友都从家里带来了一件有数字的东西,今天就让我们来说一说,你带的是什么,上面的数字有什么用?”
2、教师出示衬衫盒,引导幼儿共同说说上面的数字。
3、启发引导幼儿寻找自己带来的物品上的数字,说出不同数字所代表的.含义,鼓励幼儿相互交流,讲述自己的发现。
3、师生共同小结:生活中处处有数字。
二、找找生活中的数字
1、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进一步感知数字的用途。
(1)教师:生活中除了这些,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它们有什么用?
(2)观看生活中有数字的实际场景或实物图片。(找一找、读一读数字)
2、讨论: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3、师生共同小结:数字的重要性。物体上的数字还真多,有表示时间日期的,有表示地址的,有表示不同号码的,有表示价钱的,有表示物体重量的,还有表示物体长短的,数字的作用可真大。
三、玩玩数字游戏
1、师引入:数字不仅重要而且还很有趣,数字还会和我们做游戏呢,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幸运号码”的游戏
2、师幼游戏,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热情。教师给每位幼儿一张号码纸(每张号码纸上有3组号码),请幼儿说出号码纸上的数字,教师在小黑板上随意更换五位数字的位置,幼儿核对号码,与老师一样的号码即可中奖。游戏反复四次(可请客人老师编一次号码、请小朋友编一次号码)
3、引导幼儿交流所排列的号码进行比较,感知数字排列顺序的多样化。
四、师生互留通讯录
1、教师谈话: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字,以后你发现了怎样告诉我?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写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
2、请幼儿在空白联络卡上写出自己的学号及电话号码。
3、师幼互换互换电话号码
大班科学教案 篇3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
1、感受不同宽窄肩带的书包,带给身体的不同体验。
2、积极探索,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重点:感受不同宽窄肩带的书包,带给身体的不同体验。
难点:发现宽肩带比窄肩带的书包背起来更轻松的小秘密。
活动准备:
一、不一样的小书包--发现不同,引出话题1、这些都是小学生的书包,它们一样吗?
2、说说它们哪里不一样?
3、小结:小小书包,有这么多的变化,你一定能找到一个你喜欢的小书包。
二、背背小书包--体验感受,发现秘密
幼 ……此处隐藏4643个字……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活动目标、认知目标:
认识蜗牛并初步了解蜗牛的一些生活习性。
技能目标: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以及幼儿的想象力。
情感目标:
培养幼儿爱护小蜗牛的情感。
活动重点培养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活动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活动准备前经验准备:观看小蜗牛的课件录像物质准备:在种植植物的盆中放入小动物(蜗牛)
活动过程导入:
带幼儿到自然角观看植物盆中的小动物(蜗牛),引发幼儿兴趣。
基本环节:
1、讨论各自的想法(想象力)观察后,教师让孩子们说一说:“你们看了小蜗牛,小蜗牛在干什么呀?”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2、引导幼儿继续观察,分时段进行观察,充分发挥想象力。3、讨论、小结。再次集中,教师提问:“小朋友观察了小蜗牛很多小朋友的想法很好,很棒,还有谁有更棒的,想一想。”
结束:教师小结:小朋友在观察小蜗牛,和小蜗牛成了好朋友。小朋友很关心小蜗牛,小蜗牛让我们知道它的活动过程。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的动物,小朋友只要仔细的去观察它们,我们会有更多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