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5-07-20 10:13:07
关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锦集9篇

关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锦集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活动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探索彩色墨水扩散的科学现象。

2.尝试用方糖画画,有良好的操作习惯。

3.感受方糖化的色彩美,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方糖、水、各种彩色墨水。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发孩子探索的'兴趣。

1.出示彩色墨水。

"这是什么?"

2.猜测把彩色墨水滴到水里发生的变化。

"如果把彩色墨水滴到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二、幼儿第一次实验,观察彩色墨水在水中发生的扩散现象。

1.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幼儿操作。

2.小结。

彩色墨水滴到水中,墨水会四处蔓延,这种现象叫扩散。

三、幼儿第二次实验,观察方糖与颜料一起放入水中发生的扩散现象。

1.出示方糖。

"把方糖放在水中发生什么变化?"(方糖会溶解在水的底部)

2.幼儿实验,观察方糖加彩色墨水后在的水中发生的扩散现象。

"如果把涂上彩色墨水的方糖放在水中,会发生什么?"

3.师幼共同小结。

彩色墨水滴在方糖上就和方糖紧紧地抱在一起,当方糖在水中溶解时,把彩色墨水也紧紧地拉在了水的底部,不再四处扩散。

四、制作方糖画。

1.学习方糖画画的基本方法。

先把方糖涂上彩色墨水,再把它放入水中。根据画面,在不同的位置摆放方糖,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幼儿分组尝试用方糖作画,教师指导。

五、分享交流方糖画。

幼儿为"方糖画"命名,并将创意讲给同伴听,分享创作的快乐。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常常对场地上的小虫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睁着明亮的眼睛观察那些最小最小的动物。户外草地上、花丛中小朋友被那些飞舞的小虫所吸引着,《指南》的学习告诉我们,中班的孩子有亲近大自然,有观察、了解动物的兴趣与意识。因此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运用多种手段设计这一活动,也是非常有趣的。

活动目标:

1、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2、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

3、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活动准备:活动课件

活动重难点:

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

活动流程

一、小蚂蚁过生日了,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

1、出示海报:请你们来猜猜海报上写了些什么?

2、教师念海报:小蚂蚁明天要过生日了,请所有的昆虫朋友都来参加。

3、教师提问:小蚂蚁要过生日了,他想邀请哪些朋友来参加呢,谁会来呢?

二、昆虫朋友都来了,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1、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故事(开始至蜈蚣和蜘蛛只能回去了)

2、提问1:哪些好朋友来参加小蚂蚁的生日会了?

提问2:为什么小蚂蚁要请蜈蚣和蜘蛛回去?小蚂蚁是怎么说的呢?(小蚂蚁说:昆虫只有六条腿,你们的腿太多了,所以不是昆虫)

3、出示蚕宝宝,教师提问

(1)、蚕宝宝来了,它能参加生日会吗?为什么?

(2)、到底小蚂蚁有没有让蚕宝宝参加生日会了呢?听完故事你就知道了。

4、教师边操作图片并继续讲故事,请幼儿进一步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

(1)蚕宝宝有没有参加生日会呢,为什么?(出示蚕宝宝变成蚕蛾的过程)

5、请你说一说:小蚂蚁请的昆虫客人哪些地方和小蚂蚁长的一样呢?(都有六条腿)

6、教师以儿歌总结昆虫特征:小蚂蚁,过生日。昆虫朋友来参加。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要数错了。

三、小蚂蚁送蛋糕,产生了解更多昆虫的兴趣

“小蚂蚁今天真高兴,它还准备了香喷喷的蛋糕请大家吃。可是还有许多昆虫朋友也要来参加生日会,小蚂蚁来不及送蛋糕,你们愿意帮助它吗?”

1、介绍玩法:(电脑上出现参加生日会的小客人)如果你觉得这位客人是昆虫朋友,能送蛋糕给它,就请你拍三下手,如果你觉得这位客人不是昆虫朋友,不能送蛋糕给它,就请拍一下手。

2、请你边找边说说,为什么蛋糕要请这个昆虫吃呢?

四、活动结束,祝小蚂蚁生日快乐。

我们一起来和昆虫朋友们一起来送一首《生日歌》给小蚂蚁,祝它生日快乐吧!

设计意图

出示了海报,让幼儿猜一猜,吸引了幼儿的目光,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利用课件,讲述故事,并出示昆虫图片的形式,加深幼儿对昆虫的了解

运用图片,使孩子们了解了蚕宝宝变成蚕蛾的有趣过程,也知道蚕宝宝是不是昆虫。

利用儿歌总结了昆虫的特征,这样幼儿知道了昆虫的特征,也是使他们对昆虫产生了兴趣。

列举动物,让幼儿说一说是不是昆虫,并让他们说出为什么,更加深了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附:故事《小蚂蚁的生日会》

明天小蚂蚁要过生日了,它想请昆虫朋友来参加自己的生日会。

第二天下午,大树下热闹极了,蜜蜂来了,蜻蜓来了,蝴蝶来了,瓢虫也来了。小蚂蚁热情地招待他们。这时,蜈蚣和蜘蛛也来了。小蚂蚁礼貌地对它们说:“对不起,你们不是昆虫,请下次来玩吧!”蜈蚣说:“我们也是昆虫,为什么不能进来?”蚂蚁说:“昆虫只有六条腿,你们的腿太多了。所以你们不是昆虫!”蜈蚣和蜘蛛只能回去了。一条蚕宝宝一扭一扭地过来了。小蚂蚁说:“对不起,你的脚太多了,也不是昆虫呀!”“在一旁的蚂蚁妈妈赶紧说:“孩子,你错了!蚕宝宝长大会变成一只蚕蛾,那时它就有头、胸、腹,还有六只脚和翅膀,它也是昆虫呀!”

小蚂蚁和许多昆虫朋友过了一个快乐的生日会!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探索活动。

2.初步感知一些惯性现象。

3.培养探究科学现象的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积木若干。

2 . 一元的硬币若干、直尺。

活动过程:

1.摆积木。

"摆积木,盖高楼",教师带幼儿把积木摞起来。

……此处隐藏5599个字……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专家点评: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引导幼儿区分干泥和湿泥,了解他们的性能用途,感知他们的不同特性。

2、增强幼儿玩土的安全和卫生意识。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玩过挖土:寻找过泥土里有什么。

2、玩土区;塑料小铲子、水、模具若干;套袖、鞋套人手一副。

3、活动背景:轻音乐。

4、手机电话一部,老师佩带的小型麦克风一部。

活动过程:

一、介绍活动任务,引出活动。

先穿戴好套袖鞋套后,带入场地--玩土区。

1、引入活动:通过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交待今天的任务:找泥土的秘密。

2、讨论:"我们在找泥土秘密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交待规则:看谁先找到泥土的秘密,听到电话铃响后,快点回来告诉泥土的好朋友--蚯蚓先生。

(评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次活动由找秘密引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活动一开始我以接听蚯蚓先生的电话内容,为幼儿布置任务,开始了今天的活动。因为幼儿在玩土时常常处于无休止的状态,所以我通过以蚯蚓先生为主线贯穿活动始终,来引导幼儿进行活动收放各环节的衔接。)

二、感知干泥土的特征。

1、自由探索。

"请小朋友们带上工具去玩一玩,看看你能发现泥土有什么秘密?"

(1)为什么用玩具小熊做出来的小熊一碰就没有了呢?

(2)两处的(翻过的泥土和没有翻的)泥土有什么不同?(软、硬)

(3)泥块为什么用手拿就没有了?(易碎、松)(评价:幼儿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细心地观察,根据幼儿的`操作及时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幼儿从无目的地玩到有目的的探索答案解决问题,由此,幼儿对泥土的"硬、软、松、易碎"的特性,在自己的亲身感知后也有了基本的理解。)

2、幼儿讲述。

师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引导幼儿集中。)我发现干的泥土很松。

我发现泥土很软。

我发现那边有的泥土很硬。

我用铲子轻轻一敲,泥土就碎了。

三、感知湿泥的特性。

1、自由探索。

请小朋友们往干的泥土里加一点水,你会发现什么?水到哪里去了呢?我问:加了水的泥土怎么样了?为什么会粘在手上?你继续加水,再试试看,泥土又是怎样呢?

(评价:本环节主要引导感知湿泥的特征,由干泥到湿泥的变化,诱发幼儿去探索。在我一边和幼儿玩一边引导幼儿的过程中,完全抵消了幼儿的紧张和顾虑,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探索,寻找秘密,正如《纲要》中所说"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平等宽松的氛围",同时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及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也相互融合、互相促进。)

2、幼儿讲述。

师:你发现了什么秘密?(蚯蚓先生来电话了,我们一起来告诉蚯蚓先生,加水后泥土的秘密吧。引导幼儿集中。)泥土会吸水。

泥土中加水后会变的软软的,很有黏的。

全粘在我的手上了。

加水后,我把塑料的螃蟹拿起来,螃蟹还是好好的,泥土没有松。

加水后,泥土会变形,想做成什么形状的都可以。

四、了解泥土的作用。

1、讨论:小朋友在生活中见过泥土有什么用吗?

2、请幼儿讲述。

可以泥土种植花、草。

可以用泥土种树。

泥土可以种庄稼。

泥土可以可烧成砖瓦盖房子。

泥土可以捏成泥人,还可以做玩具,我们家有的。

泥土还是小虫子的家。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清洗玩土时用的工具。

活动总评:

本活动在选材上,充分考虑了幼儿的兴趣,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以往玩土时缺乏目的性的状态,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把时间、空间大量的留给幼儿,让幼儿通过操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幼儿们在相互交流、操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构建积累经验,完成了活动目标。

《关于中班科学活动教案锦集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